-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库淑兰剪纸作品(资料照片)。

电影《剪花娘子》导演田波。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师念
3月28日,电影《剪花娘子》剧本研讨会在西安美术学院举行,艺术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库淑兰这位传奇女子的身上。
库淑兰传奇的人生经历、绚烂夺目的艺术成就,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当下,更加受到关注。
库淑兰被誉为“剪花娘子”,是首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杰出民间艺术大师”称号的中国女性。
早在20多年前,导演田波就看过库淑兰的剪纸画册。受其影响,他深深喜爱着民间剪纸艺术。
2022年夏,“花间世界——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库淑兰作品研究展”在西安举办。田波回忆:“我看了3次展览,被震撼得睡不着觉。那时,我就下决心要把库淑兰的故事搬上银幕。”
库淑兰小名桃儿,祖籍旬邑县赤道乡富村(俗称王村),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库淑兰小时候聪明伶俐、争强好胜,村里人都叫她鬼精灵“猴桃儿”。她从小跟着父亲逃荒要饭,六七岁开始随母亲学剪纸、作画。
11岁时,父母把库淑兰送到三原县一个姑姑家去读书。身着蓝士林布学生短袍、挂着绣花书包的库淑兰,识字、唱歌、画画都很出众。她喜欢去学校不远处的城隍庙,那里有精雕细刻的佛龛和绣工华丽的锦帷、绣片。
1937年,一个春意融融的日子,17岁的库淑兰嫁到了富村,在艰辛的生活中一天天熬过。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扼杀库淑兰的艺术天性,她总是在做手工活时极力寻找生活中的乐趣。为打发时间,库淑兰不断剪纸。几十年间,她和村里的其他姑娘婆姨一样,纸剪了几大车,就是少为人知。
一次偶然的遭遇改变了库淑兰的剪纸风格和人生态度。1985年的一天,库淑兰不慎掉到十几米深的崖下。她晕了过去,几天几夜不省人事。后来,她醒了过来,口中不停念叨着自己是“剪花娘子”。
从此以后,库淑兰的剪纸一改过去的风格,用色精彩绝伦,构图大胆、人物形象饱满、色彩鲜丽,剪花娘子的造型屡屡出现在她的作品中。
20世纪80年代初,旬邑县文化馆在组织民间艺人创作时,发现了库淑兰不同凡响的剪纸天赋。经过推荐,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杨学芹对库淑兰剪贴画艺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把她推介给社会。库淑兰的作品很快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关注。
从此,库淑兰的名字和她独树一帜的作品,走出家乡,走出国门。她的艺术剪纸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之后的20年中,慕名前来探访库淑兰的人不计其数。人们发现库淑兰在创作每幅作品时,从不打草稿,信手剪来,随手贴上。作品构图丰满,人物造型质朴,色彩绚丽而又统一。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她“杰出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01年,剪纸艺人魏伊平拜库淑兰为师,成为大师唯一的亲传女弟子。
2004年12月19日,库淑兰病逝,享年84岁。
《剪花娘子》电影剧本正是在深入挖掘库淑兰人生传奇的基础上精心创作的。陕西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石香莉介绍:“电影从筹备之初就备受大家关注。该片扎根于陕西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导演田波以库淑兰这一独特的人物形象为核心,挖掘背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的内涵。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创作,这样的项目对传承陕西非遗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重点关注这个项目的初衷。”
“将库淑兰的故事拍摄成电影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件大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电影《剪花娘子》总策划朱尽晖表示。
制片人王苗霞说,库淑兰的艺术觉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地在生活中磨砺、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电影《剪花娘子》是所有在苦难中坚守梦想、追求艺术真谛的人们的共同写照,展现中国非遗魅力与女性力量。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西安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说:“苦难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客观存在。库淑兰一生对苦难的超越和淬炼,体现出艺术的伟大。”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程征很早就开始研究库淑兰。当得知要拍这个题材时,程征为田波提供了大量库淑兰的生活细节。他说:“库淑兰的艺术世界是美好的。当年,我去库淑兰家时,她正在炕上剪纸,唱着《剪花娘子》歌。我运气真好。这是她第一次唱这首歌,我记录了下来。”
田波说:“创作电影《剪花娘子》,是为了表达我对民间艺术,特别是创造出璀璨艺术世界的民间艺术家的敬意。我们一定精心打磨,把剪花娘子的故事拍成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