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31日
让“雪中送炭”更暖

孙萍

“融救助”让“各管一摊”变“一摊共管”;“公益慈善+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提供多元帮扶;智慧救助为低收入人口“全景画像”;救助申请从“现场办”向“掌上办”“指尖办”转变……近年来,陕西积极探索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路径,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务实暖心之举,既方便了困难群众,又满足了不同需求,让“雪中送炭”有效、有智、有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深的关切,做好社会救助这项“雪中送炭”工作,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只有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让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密实牢靠,才能确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得到足够重视和及时救助。

让“雪中送炭”更暖,关键在于及时发现“谁在雪中”,提升“送炭”的针对性、覆盖面。对困难群众兜底保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以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可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逐步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拓展信息录入、数据共享、监测预警、转办推送等功能。对已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的低收入人口进行监测,确保社会救助政策落实到位,对家庭状况有明显变化的,应及时更新信息、给予帮助。

让“雪中送炭”更暖,需要针对不同困难群众,送上多样化、个性化的“炭”。不同的人面临的困难也不尽相同。只有贴近困难群众,掌握实情,心中有数,才能让“雪中送炭”更温暖。这就要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按照家庭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落实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各类针对性帮扶措施。陕西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各地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为困难群众提供多样化救助服务,使救助政策从“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不失为“雪中送炭”的一种好方式。

社会救助政策性强、关注度高,涉及社会公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公开透明,杜绝“人情保”“关系保”。还要定期核查,对挤占、挪用、截留救助资金,或采用虚报、伪造等手段骗取救助金的,严肃追究责任。总之,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把政策化为救助帮扶“及时雨”,守护好每一分“保命钱”,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雪中送炭”才会更暖。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