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侯燕妮
微信朋友圈里踏青“大片”屡屡刷屏,各旅游平台节假日赏花游景区门票搜索率和预订量持续上升,荠菜、春笋等时令菜被端上市民的餐桌……在万物争春的时节,随着“踏青”“赏花”等热词的搜索量不断升高,明媚春色浸染衣食住行等各行各业,带动“春日经济”热度不断攀升。
“春日经济”向来具有无穷魅力。
春日美好的文化印记,是“春日经济”得以厚积薄发的基础。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春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鲜艳明媚,春日在“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闲趣乡野中……一提到春日,脑海中皆是与浪漫风雅相关的画面,引得人们追寻。人们希望在绿水青山、田园牧歌中体验松弛“慢生活”,去山林乡野间感受诗意栖居。
青龙寺的樱花、秦岭之巅的高山杜鹃、汉中的油菜花……一个个目的地,皆有春日里的好山好水;安康的春笋炒腊肉、袁家村的锅盔夹香椿、延安的荠菜饺子……纵览三秦,不乏“春日限定”的舌尖体验。
如何避免老调重弹的窘境?除了“固定节目”,“春日经济”还需顺应新时代,开发新体验、新场景。
挖掘独特地域特色。西咸新区沣东新城连续3年在昆明池举办马拉松,把运动元素与游园赏景融于一体;西安市临潼区穆寨街道的2500亩香椿陆续迎来采摘季,独属于春天的味道早早被订购一空……地域IP的嵌入,让“春日经济”找到了差异化路线,给人们增添了不一样的体验。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地域特色、民俗特点、文化特质,有效挖掘并利用好这些元素能提升“春日经济”的附加值。
延伸春游业态链。“春日经济”若想做到“花开四季”,需要依托更多元的业态、更丰富的场景、更优质的服务。在西安市鄠邑区栗峪口村,创业者们共同打造了“剪鸭村”品牌。在这里,你可以是来放松的消费者,可以是乡村创业者,也可以是短租、长租的生活体验者。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赏美景,还可在广式茶饮店等多元场景中享受慢生活。这延伸了“春日限定”的范围,让“颜值”变“产值”,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池春水”。
可见,要让“春日经济”的“花期”更持久,还需要更多创意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