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汉水源村打造的景观小品(3月18日摄)。 本报通讯员 王光俊摄
本报记者 吴莎莎
在宁强县汉源街道汉水源村,郁郁葱葱的山林中,一条小河清澈见底,蜿蜒穿行。
汉水源村的这条河,叫玉带河。顺着这条河往上2公里左右,就到了汉江源头。一泓清水从这里流淌,穿巴山、过秦岭,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润泽京津。
3月16日一早,已过花甲之年的汉水源村村民王开强吃过饭,穿上红马甲、提上垃圾袋,走出家门开始了一天的巡河工作。王开强是汉水源村的民间河长,主要负责玉带河汉水源村段的日常巡查、垃圾清理、巡河员队伍管理以及水源保护工作。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干了近10年。
“这里是汉江的源头之一,不能让汉江在源头就被污染。”王开强说。
长久以来,汉水源村村民习惯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前,村里的主导产业是食用菌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了护好汉江源头“第一滴水”,汉水源村村民坚持“管住斧头,守住山头,护好源头,不让一滴污水流进汉江”,认真落实水土保持和产业限制举措,培育食用菌要砍伐木材,那就换产业;养殖场里的牲畜粪便处理会污染水源,那就关闭养殖场。
“这些年,我们退耕还林、关停养殖场,改造饮水设施和农村厕所,同时禁伐、禁牧、禁污染企业落户,村里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汉水源村党支部副书记邓启严说。如今,汉江源头水质达到国家Ⅰ类标准,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强。
如何在保护好汉江源头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产业?汉水源村给出的答案是发展生态农业。汉水源村规划建设万亩生态茶园、千亩道地药园、百亩时令果园,探索出“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企业,由企业统一建园、提供技术服务、回购产品。
这些年,汉水源村的“颜值”也有了大提升。村上建起了院落花墙和花池,沿村道栽植了华山松、枇杷树、桂花树、樱花树等,形成了门前纳凉、院前赏花的独特风景,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村子变美了,乡村游也发展起来了。汉水源村引进民宿企业,投资1000万元对11家农户的闲置房屋进行改造,项目完工后预计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收入100余万元。2月,宁强县汉源街道汉水源村《做好“山水文章” 做强“生态产业”》入选陕西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在汉江的源头,看着清澈的河水和美丽的家园,汉水源村党支部书记王光俊说:“汉水源要富,‘三变’改革是出路;汉水源要美,保护水源是关键。我相信,汉江水会越来越清,汉水源村村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