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3月14日,游客触摸陕历博秦汉馆墙壁上的盲文。 本报记者 赵茁轶摄
本报记者 赵茁轶 实习生 王宇晨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教育共享的重要平台,肩负着为所有访客提供平等参观、学习机会的责任。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运用新技术为不同群体构建高效且适宜的观展环境,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成为重要挑战。
近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博物馆协会共同发起的“全民博物馆:在无障碍和包容性方面的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入选案例名单公布,陕西历史博物馆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功入选,为全球博物馆无障碍服务提供了“中国方案”。
文化无障碍 群众共享
打开陕历博官网便能了解到无障碍参观服务指南,点击进入“陕博微光”栏目就能体验有声博物馆……近年来,陕历博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推广无障碍理念,努力打造无障碍参观环境。
自开放以来,陕历博秦汉馆以打造全方位无障碍参观环境为目标,将无障碍理念贯穿于场馆设计、展览布置和参观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平等地享受博物馆的文化资源。
进入陕历博秦汉馆,宽阔的步道两旁便是无障碍专属入馆通道。馆内提供了多条无障碍参观路线,特别设计的观展动线突破传统布局,通过缓坡衔接、平台缓冲及高度适当的展柜、站牌,为轮椅使用者与儿童构建了安全流畅的参观环境。
“技与美”展厅内,左侧展墙上有盲文介绍,右侧有给听障人士提供的手语视频讲解。博山炉展示区有许多不同的香料,让游客能够充分调动嗅觉,感受香薰的魅力。
“在这个展厅,我们设置有许多运用多感官体验的展项装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文物的魅力。”陕历博秦汉馆业务管理科副科长郭玮璐说。
真正的无障碍不仅要消除陈列和设施上的障碍,更要消除心理和情感上的隔阂,让特殊人群感受到尊重和关爱。除了充满人性化的展厅设计,陕历博秦汉馆还以一场场线下教育活动助力残障学子的美育教育。
去年8月至今,已经有400多人参与了陕历博秦汉馆组织的无障碍线下教育活动。这些活动让残障群体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他们以积极的参与和热情的反馈,为博物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一直致力于提高社会对残障群体的关注与重视,切实为有需要的公众提供顺畅的无障碍服务,并多次举办针对特殊群体的文化体验活动。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切实惠及残障群体。”郭玮璐介绍。
陕历博秦汉馆和残联以及多所特殊教育学校探索合作,针对不同残障群体的特点定制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线下活动。5月开始,活动将陆续上线。
数字无障碍 线上传播
作为在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考古遗址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已累计接待观众1.5亿人次。为了让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更多海内外观众拥有优质的文化体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科技与文化相融合,探索出线上传播的新方向。
2016年,多部委联合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在这一行动计划指引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等机构展开合作,积极推进文物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推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数字无障碍项目。
“我们推出了4个重点项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农茜介绍,这些项目不受时空限制,可将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丰富内涵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感兴趣的观众在各自国家就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参观体验,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秦兵马俑数字教育项目”立足专业角度解读文物。项目已推出3期,完成14个主题模块内容,线上访问量超过12万人次,覆盖美国主要城市。
“秦陵兵马俑云上课堂”通过Zoom、YouTube等平台开展线上直播和录播教学,采用多种无障碍设计确保课程的包容性。
“秦兵马俑海外实景课堂”针对海外华裔青少年,以实景直播和短视频微课两种形式,确保听障学生能充分参与学习。项目已覆盖近500所学校,累计播放量达2万余次。
“VR云游兵马俑”让观众可以用电脑、手机或VR设备,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残障和特殊需求用户也可以通过多项无障碍功能获得独特体验。
美国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南希·沙利文2022年开始使用“秦陵兵马俑云上课堂”。“看到孩子们专注地‘修复’兵马俑,并能了解中国历史,我深受感动。”南希·沙利文说。
从环境无障碍到信息无障碍,再到情感无障碍,无障碍的理念引领着博物馆人不断探索教育服务的多种方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信息无障碍方面的有益尝试,让更多人共享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吸引许多海外受众了解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