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春分。 贾博豪刻

张天伟讲解龙类动态风筝的风力机械传动装置。 本报记者 孙亚婷摄

3月8日,风筝爱好者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广场放飞巨型“青蛇”风筝。 受访者供图

清涧寨沟遗址出土的燕形镶绿松石铜带扣(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孙亚婷
岁时春已半,人间正芬芳。3月20日,春分,昼夜均平。
东风拂槛,草长莺飞,蛰伏一冬的生机在此刻恣意舒展。人们在春的邀约下,纷纷外出踏青,寻觅明媚的春日图景。春花烂漫,落英缤纷,游人衣袂染香;秋千架上少女的裙裾飞扬,笑声惊动了沉醉的烟柳;风筝乘风扶摇直上,童声与鸽哨共响……
今天,让我们走向旷野,晴空下,任风筝长长的丝线在掌心颤动,留下与春天相拥的鲜活注脚。
且趁东风放纸鸢
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中,春分时节不仅是农事的关键期,还是人们亲近自然、舒展身心的好时候。这时,阳气上升,风力平稳,放风筝成为备受人们喜爱的活动。
我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有木鸢、纸鸢、风鸢、纸鹞等名称。但风筝源于何?传说不一。
一种说法认为,春秋时期的木鸢便是纸鸢的雏形。根据史料,春秋时期鲁国的公输般(鲁班)曾仿照高空盘旋的鹞鹰,制成木鸢,飞往宋城上空以侦察敌情;也有墨子用3年时间造成木鸢起飞的传说。直到汉代,这些传说还在流行。《论衡·儒增篇》载:“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另一种说法认为,风筝创始于汉初,发明者为韩信,与未央宫有关。宋代高承所著的《事物纪原》有载:“高祖之征陈豨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
风筝自问世便被用于军事测量、传递信息等。到了唐宋时期,风筝逐步演变为民俗娱乐之用,不仅制作工艺日益精湛,样式也变得繁多,材质更为轻便。此后,放风筝在民间广为普及,入诗入画还入戏。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唐代诗人刘长卿在诗作中就有对春分放风筝习俗的直接描写。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绯衣梦》以少年书生“买一个风筝放着玩耍”作开端,剧中人的对话多次提及风筝,可知当时民间放风筝已很普遍。
明代画家仇英临摹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亦有东京汴梁儿童引线放风筝的画面。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在《村居》里对孩童趁东风放风筝的经典写照。
如今,传统风筝的设计理念、制作工艺、造型图案等不断演进,放风筝已成为一项民俗体育运动,越来越多的人踊跃参与其中。无论是民间爱好者在公园、郊外等地的随性放飞,还是专业运动员在风筝竞赛中表现的别样风采,都展现出风筝独特的魅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3月8日,20余名风筝爱好者相约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广场,合力放飞了一个长约186米的“青蛇”巨型风筝,吸引许多市民游客观看。
“今年是乙巳蛇年,我们趁着春天的好时节,赶制了这条‘青蛇’。从构思到制作成型,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光是尾部的排风口就修改了多次。每修改一次,我们都要通过多次放飞来验证,每次放飞要20多人合力才能完成。”“青蛇”放飞者之一计兵告诉记者。
巧制机簧引鸢动
风筝的制作和放飞过程看似简单,却饱含着人们的聪明才智。制作一只风筝,要经过设计、选料、整形、绑扎骨架、裱糊、裁剪、绘画、装配、拴脚线、试放等10多道工序。主要工艺过程可概括为扎、糊、绘、放4个部分,被风筝艺人称作“风筝四艺”。
说到制作风筝,不得不提具有西安地方特色的动态风筝。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天伟,就是制作动态风筝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张天伟出生于风筝制作世家。他以自然风为动力,将风轮、齿轮、曲轴、连槽等机械传动装置与竹扎纸糊的传统手艺巧妙结合,独创出风力机械传动的动态风筝,极大增强了风筝的观赏性、趣味性和科技感。
记者来到张天伟的工作室时,他正小心翼翼地整理过去制作的动态风筝,时不时会停下来细细打量手中的“宝贝”。
30多年来,张天伟陆续创作了数十种形态各异的动态风筝。风筝上巧妙的机关设计,让人为之惊叹。
这些风筝中,有惟妙惟肖的仙鹤、张牙舞爪的螃蟹等动物类风筝,有滑稽可爱的卓别林、憨态可掬的猪八戒等人形风筝,最多的有9个位置可以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结构复杂、别出心裁的“秦始皇铜车马——秦俑军阵”动态风筝。
“动态风筝的关键是它的风力机械传动装置。”张天伟表示,“我会先画出总装图,再画分解部件、零件图,然后研究各零部件的加工精度、配合公差等,要考虑的细节很多。即使图纸设计出来,要把它变成能飞会动的风筝,也绝非易事。”
张天伟向记者展示了他近期制作的动态风筝“悟空”。同以往动态风筝一样,“悟空”的风力机械传动装置设置在主体之外,轻快稳定的齿轮变速传动系统让“悟空”的行动十分灵活逼真,不仅头、手臂、双腿能有序运动,手中的金箍棒也能正反快速转动。
“完成复杂的动作,需要结构更复杂的传动装置。”张天伟讲解,“我增加了摆动式扇形齿轮和增速结构。”
这几年,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张天伟还尝试用玻璃钢与碳纤维制作风筝的一些零部件,让动态风筝轻便又结实,更加环保。
张天伟说,他总结自己设计制作动态风筝的经验,完成了一本专著,准备出版。他希望,未来会有更多人翻开这些记录,让一只只承载美好寓意的风筝飞向更高更远的天际。
盘鹰逐云戏晴空
“有一只称心如意的风筝,郊野的春风就能成为绝佳的伙伴。”陕西省民俗体育协会会长杨坤说,“说到放风筝的好处,舒展筋骨、放松身心是首要的。在放风筝的过程中,还能接触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彼此交流,焦虑与压力也会随着风筝的攀升逐渐释放。”
杨坤介绍,一只好风筝,好材质是基础,布质风筝相对结实,且色彩保持度较好。结构则决定体验,三角形、菱形等结构简单的风筝易借风升空,很适合初学者;锦鲤、蝴蝶等造型复杂的立体风筝,在空中飞起来十分美观,但对放飞技巧和风力条件要求相对更高些。另外,一定要留意风筝的重心和迎风角度。
要让风筝起飞,关键要和“伙伴”打好配合。杨坤说:“风筝起飞后,要时刻留意它的飞行状态。如下沉快坠就回拽两下提气,要是攀升过急则松线泄力,就像哄淘气的孩子,既不能硬拽也不能完全撒手……”
春意盎然,西安城墙根下的环城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的临水草坪、渭河城市运动公园的河滩地,都是携风筝与春风共舞的好去处。
3月16日,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阳光和煦,春风不燥。在开阔的前殿广场上,几只盘鹰风筝或展翅攀升,或盘旋迂回,或俯冲滑翔。在放飞者的操控下,它们仿佛化作了真正的雄鹰,在这片属于自己的领地里肆意翱翔。
有着10多年“盘鹰”经验的风筝爱好者赵宝生介绍,按照风筝的结构形状,风筝可分为板子类、硬翅类、软翅类、龙类、立体类、硬翅串类、软翅串类、自由类等8个类别,盘鹰风筝属于软翅类风筝。
与靠风产生升力上升的传统风筝不同,盘鹰风筝在无风、微风时仍然可以放飞。盘鹰风筝只有一根提线,是通过收放线来模拟真鹰在空中滑翔、盘旋的。当线绷紧时,风筝如鹰振翅;当线松弛时,风筝如鹰滑翔。所以,盘鹰风筝需要熟练的操控手法,对放飞者的要求更加严格。
“我们常说‘线随心动’,顺势而为。放飞盘鹰风筝,手感和观察同样重要,需通过指尖感知风力的微妙变化。”赵宝生介绍,“盘鹰风筝好玩在以假乱真,可以与真鹰追逐嬉戏,做出像蜻蜓点水、老鹰寻兔等动作。放风筝的乐趣和成就感是我热爱这项活动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