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2025年全国两会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05日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张梅

访谈嘉宾

陕西省科技厅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处副处长 杨凯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吕芬

记者:请您介绍“三项改革”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杨凯:“三项改革”及其相关政策构建了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推动一大批科技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显著激发了全省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过程中发挥了牵引、示范和带头作用。截至2024年底,全省参改单位达201家,累计单列成果10.6万项,转移转化3.6万项,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67家,630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2024年,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72.20%,较上年提升0.4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十;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86.63%,较上年提升0.5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四。

记者: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还有哪些需要攻克的卡点、堵点?

吕芬: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科技创新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陕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提质拓面增效,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依旧存在待解决的卡点、堵点。例如,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高校院所有价值的、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数量有限,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要;中试平台制度保障和配套服务亟待完善,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因为中试环节的欠缺被卡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请您介绍省科技厅将如何加快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杨凯:我们将紧紧围绕“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目标,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为牵引,以落细落实新版20条政策为重点,加快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一是持续落细落实政策。我们将定期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跟踪调研,协调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卡点、堵点问题,持续对“三项改革”经济贡献度和发展质效进行跟踪分析,突出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修订完善相关工作指引。

二是持续深化改革探索。我们发布了“三项改革”任务清单,支持改革单位通过“揭榜”方式承担改革任务,探索更多创新性、突破性改革做法。

三是持续开展品牌路演。我省将不断完善线上线下路演协同推进机制,做好路演项目服务对接、落地转化和跟踪回访,通过“以演代评”“先投后股”等方式持续支持。

四是持续加速成果应用。面向省级重点产业链责任部门、链主企业等,省科技厅将征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需求建议,靶向部署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对接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开展攻关,推动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应用。同时,动态更新“四链”耦合图谱,用好“双向”快速响应机制。

记者:请结合陕西实际,谈谈您对陕西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释放科教资源优势的建议。

吕芬:结合陕西科教资源禀赋,对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新要求,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进:

一是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分类实施政府主推的有组织创新、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原始创新、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助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二是健全高效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重点实验室、大基地和大平台,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链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三是构建产业、科技、金融、人才协同互促机制,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进“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加快推进技术、资本、人才、数据要素市场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研发方向与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产品体系;强化战略人才力量,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持续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