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2025年全国两会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05日
李梅委员:
积极挖掘稀有剧种中的文化精髓

本报记者 梁易炜

“地方戏曲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表示,地方稀有剧种代表了本地域的艺术品质和人文精神,是当地文化生态健康、丰富的体现。

在调研中,李梅发现部分地方稀有剧种存在发展不平衡、传承机制断层、传播渠道狭窄等问题。

“以陕西省为例,现存戏曲剧种26个,包括秦腔、眉户戏在内的发展相对稳定的戏曲剧种有7个;发展一般的戏曲剧种有12个;仅有1个演出团支撑的戏曲剧种有7个,如弦板腔、阿宫腔等。”李梅说。

“传承发展地方稀有剧种,任重道远。有戏、有人,才能保证一个剧种不会消亡。”李梅建议,稀有剧种首先要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其次要长期培养从艺人才,加强传承梯队建设,还要在传播中实现保护和传承,利用新媒体等手段进行融合传播。

李梅表示,地方稀有剧种既存在中华文化基因中的“熟悉感”,又有因传播有限带给观众艺术审美的“间离感”。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往往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要积极挖掘稀有剧种中的文化精髓,开发与稀有剧种相关的文创周边,变“被动的输出”为“主动的接受”,最大程度引起社会关注。

“作为新时代的戏曲工作者,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传承发展稀有剧种,强化戏曲生态保护工作,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梅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