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吕扬
访谈嘉宾:
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 张开富
我省高校以秦创原建设、“三项改革”为牵引,充分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探索形成了一批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人才培养主阵地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一批科技成果加速就地转化、孵化。
问:西北工业大学作为“三项改革”的先行探索者,形成的科研成果转化“西工大‘一校’模式”具体内容是什么?
张开富:一是先行先试,将全部职务科技成果纳入单列管理,单独设置成果转化职称系列,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横向结余经费出资路径,形成了更加符合成果转化规律的工作机制、评价体系和实践路径。
二是创新理念,通过“转一批”,量身定制转化方案,实现择优尽转;“扶一程”强化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帮一把”注重投后赋能,运用投行思维为成果转化企业“背书”。
三是贯通“三条链路”,通过机构改革,构建以科技园为核心的转化体系,首创科技成果从知识产权形态到形成股权发展壮大的贯通式管理模式。科技园通过打造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小试中试基地等,实现技术、平台、服务三条链路的贯通,助力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问:学校的“一校”模式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开富:一是大批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学校将336项专利技术作价5.59亿元,作价投资金额连续3年排名全国高校前10,吸引社会资本32.09亿元,新增成果转化企业63家,其中22家企业市场估值超亿元,有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二是成果转化企业有力支撑了我省产业链创新发展。在陕先后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市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12家,其中无人机、陶瓷基复合材料和增材制造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几乎全部为学校成果转化企业。
三是成果转化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反哺作用持续增强。通过“三项改革”,学校营造了师生共创、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学校也因在探索“三项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效显著,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