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罗晓婷 陈珏竹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培育涵养、弘扬践行和引领激励的工作要求。新征程上,要深刻认识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要求,准确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自觉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着力锻造新时代好教师。
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在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中坚定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用科学理论引领教师队伍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仰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教师肩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应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相统一,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胸襟和情怀,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满腔热情投入教育事业,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
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好老师必须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楷模。只有在道德上合格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的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构建全流程师德师风培训机制,依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树立师德模范,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鼓励广大教师以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作为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与古代修身传统中的教育精神一脉相承。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影响甚至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不断推进,培养与之匹配的新型人才成为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这种变化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触碰与启迪。广大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另一方面要通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观念以及全球视野等多重内容的拓展,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时代巨变中掌握看家本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国之栋梁。
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不仅包含对专业知识的孜孜以求,还包括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不懈探索,以及尊重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严谨态度。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催生了新的学习模式,面对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站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高度,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的关键性更加凸显。广大教师应紧跟科技发展趋势,扩容自身专业知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用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及自身的创新潜能,利用新颖的思维视角和方法策略解决教学、科研中的复杂问题,提高育人水平、教学质量,助力学术发展、科学进步,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良才。
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必须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传道授业解惑都以情感链接为基础,热爱学生和愿意奉献的教师往往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广大教师应永怀乐教爱生之心,用无私的爱点亮学生的希望之灯。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为人师者更要心无旁骛、志坚情满,永葆教书育人的初心,永怀立德树人的恒心,一心一意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坚持爱教育、爱事业、爱学生,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不断激发新时代教育事业的磅礴伟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取向,是以天下为己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精神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师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是促进人类社会知识生产和时代变革的关键力量。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教师要秉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格局和胸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筑牢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兼收并蓄,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弘扬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在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精神培塑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增强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历史自觉,践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使命。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国夯牢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