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齐珂雨 通讯员 钱运立
一座城市,既是一个空间,也是一种生活。城市怎样才能更宜居、更美好、更有温度?
为补齐城市发展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安康市实施城市更新项目,通过小尺度、渐进式、可持续的“微更新”,围绕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生态修复、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四方面,对城市进行“小而精、小而美”的改造。
据安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统计,今年以来,安康市实施城市更新项目232个,投资额超80亿元。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确幸”,不仅扮靓了城市,还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出群众新生活
11月29日一大早,安康市汉滨区静宁小区居民曾宪玉手提刚买的早点,一边散步一边哼歌。
73岁的曾宪玉在静宁小区住了30多年。提起小区改造前的模样,他打开了话匣子:“之前地面坑坑洼洼,排水设施设计不合理,雨下大点就得蹚着泥水走路。周末孩子们回家,停车是大难题。”
“现在小区环境大变样,我们住得舒心又安全。这才是真正的‘安居’。”曾宪玉说。
静宁小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占地3.3万余平方米,有住户1035户。由于年代久远,小区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较差,且存在消防隐患。2022年,安康市启动静宁小区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对小区进行外墙立面刷漆、屋面防水、雨水管网改造、道路地面硬化、照明亮化等“微改造”,还增设了文化休闲、体育健身、社区综合服务等配套设施,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
“静宁小区的居民大多是老年人。小区环境升级改造,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静宁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李勇桥说,小区正在新建社区服务中心,建成后居民办事将更便利,社区管理也会更加有序。
更“新”的城市,更美的生活。目前,安康市已累计申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200余个,涉及住户11万余户。与此同时,安康市按照“一街一特色”发展策略升级改造了鼓楼街等一批具有浓浓烟火气的背街小巷,使这些地方成为城市治理的亮点、文脉传承的载体,让居民幸福指数在家门口升级。
打造便民利民“新空间”
每到傍晚,安康市大北街口的红色驿站就热闹起来。市民在驿站内读书、歇脚、充电,各得其乐。
2023年,安康市规划中心城区一江两岸公园广场“微改造、精提升”项目,在人流集中的江南城堤、亲水广场等地设置红色驿站。驿站内配有空调、多功能电源插座、雨伞、急救箱、书籍等,让群众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
除打造休闲新空间外,安康市还通过“微更新”完善区域功能配置,盘活闲置地块。
位于安康城区大桥北路的滨江一号地生态停车场,原先是一片荒废的边角地。为盘活该地块,安康市将其改建成占地19亩、拥有145个停车泊位的生态停车场,在场地内修建曲径步道,栽种月季花、格桑花、万寿菊、香樟树等花卉树木,进行景观亮化提升。
如今,滨江一号地生态停车场不仅满足了周边居民停车和休闲娱乐的需求,还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周边业态及相关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我们在充分征询群众建议、了解群众需求后,对闲置空地进行升级改造,增设各类便民设施,增加公共活动区域,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康市市政园林处安全保障科科长黄祖伟说。
推动城市品质提升
11月13日,在安康市市政园林处设施监测中心,工作人员高莉听到呼叫信息后,熟练地打开无障碍通道智能门禁管理系统。视频监控显示,一位坐轮椅的老人等待通过。高莉随即按下“一键升降”按钮,自动路桩缓缓降下,老人顺利通行。
“我们从‘小设施、小切口’入手,完善无障碍设施,提供更优质的无障碍服务。”安康市市政园林处公园管理科科长魏军说,安康市在中心城区一江两岸公园入口处进行无障碍设施提升改造,目前已在滨江公园三期试点。该门禁管理系统可实现双向通话、视频实时监控、按需开关闸门等功能。
安康市还积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进市政园林设施运维管理和安全监管数字化。目前,中心城区道路积水点已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城市照明开关灯控制基本实现自动化;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围绕数字智能监测检测结果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微提升”,安康市基本实现中心城区“道路平、排水畅、路灯明、桥隧安全、绿化美、公园整洁、工地规范”的目标。
“城市‘微更新’,是群众家门口的‘民生工程’,也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发展工程’。我们将不断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充分利用城市小微空间整治提升,让群众生活得更舒心、更安心、更幸福。”安康市市政园林处处长柯希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