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生态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03日
​泾阳:治理生活污水 改善人居环境

本报记者 李羽佳

11月20日,持续多日的阴雨天终于结束。午饭后,泾阳县群众闫妍沿着泾惠渠散步、晒太阳。看到成群游过的小鱼,她拿出手机拍下视频。

闫妍说:“泾惠渠十支渠提升改造后,不仅水没有了臭味,岸边还增添了护栏和健身步道。走在河岸上,心情都变好了。”

泾惠渠十支渠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是泾阳县的重点工程,全长约3130米。治理过程中,项目团队新建了污水管道、铺设了中水管道,并利用中水打造水系微循环系统。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十支渠水质,还改变了渠道周边原本脏乱的环境。如今,泾惠渠十支渠已经成为集“运动绿道、景观廊道、文化公园”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智慧休闲绿道走廊,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还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泾河作为渭河的第一大支流,从泾阳县的张家山冲出峡谷,流入平原地区,在泾阳县境内蜿蜒流淌59公里。从郑国渠到泾惠渠,泾河水泽润着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也一直书写着治水兴水的奋斗故事。

11月下旬,柿子已采摘完毕。“今年,这5亩柿子树给我带来了约2万元的收入,我很满意。”泾阳县桥底镇东沟村村民陈婧一边说着,一边拉起一根软管开始浇地。

水从哪儿来?答案是污水处理站的回用水池。“回用水池里的水都是净化过的水,我们一直用它给柿子树灌溉。如果没有这个水池,我们浇地要从泾惠渠引水。水流到地里需要半小时。使用回用水池里的水不仅省时,一年还能省下几百元的水费和电费。”陈婧说。

2013年,东沟村建起日处理能力18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收集和处理本村及周边村的生活污水,不仅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还通过污水资源化利用提升了经济效益。

记者走进东沟村污水处理站,眼前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人工湿地中,芦苇和菖蒲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回用水池内,不仅有泥鳅、鸭子,还有成群的锦鲤、草鱼。陕西秦鲁宏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鹏关介绍:“随着周边饭店、洗车行等商铺的增多,这里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不断增加。2021年,我们对东沟村污水处理站进行了扩建,将日处理能力提升至480立方米。目前,该站日均处理污水超过300立方米。”

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是全县面积最大的村。今年,该村也新增了污水处理站。“我们把污水处理站建在村里荒废的排洪渠上,用管网将全村污水统一引入处理站,村里再不见生活污水汇集形成的臭水坑,苍蝇蚊虫也少了,村容村貌有了整体提升。”社树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军说。

像这样建在村里的污水处理站,泾阳县8个镇共有40多个。咸阳市生态环境局泾阳分局副局长孟建瀛说:“2020年,我们编制了《泾阳县农村污水治理2021—2025专项规划》及《泾阳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将全县行政村全部纳入规划,并逐村逐组明确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目标和计划。经过分散治理、就近治理、综合利用,9处黑臭水体治理试点任务全部完成。这一做法得到生态环境部的充分肯定。2023年,泾阳县被纳入全省第一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县。”

将黑臭水体与生活污水治理结合起来一体化推进,是泾阳县深入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秘方”。该县紧盯水污染治理,大力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整合资金2.1亿元,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和治理项目;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敷设雨污分流管网18公里,完成全县66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

治水不仅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在于人们观念的改变。位于泾阳县的陕西水利博物馆,集水文化研究与宣传、水科普与水情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近年来,博物馆举办多场展览和教育活动,积极传播治水和节水的理念,推动全社会形成爱护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共识。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