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董渺
俗话说“先苦后甜”。老一辈人常常以此作为人生的座右铭,认为只有经历过艰辛和奋斗,才能享受到成功的滋味。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如今不少年轻人正对这一传统观念发出“灵魂拷问”:“苦”与“甜”是否一定要分先后?
“先苦后甜”无疑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经验与智慧。过去,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需要通过体力劳动来换取生存所需。特别是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深知,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付出,生活境况才能得到好转,“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因此深入人心。艰难困苦的岁月中,正是一句“先苦后甜”,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对未来始终怀有希望,直至梦想成真。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代社会为年轻人提供的机遇和选择更加丰富多元,年轻人吃“苦”的性质和内涵也发生了转变。比如说,当今社会对年轻人的要求已从单纯的体力付出,转变为智力与创造力的比拼,而年轻人对“苦”与“甜”的认知,也在颠覆着传统观念。在他们看来,有些“苦”不是非吃不可,“苦”与“甜”也并非一定要分出先后。
“苦”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是锻炼意志、积累经验的必要阶段。人生旅途中,“苦”与“甜”就如同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没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吃“苦”哪来“甜”?但也应该看到,这一代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充裕、生活方式更加个性化的时代,他们有条件选择“先甜后苦”,抑或“边甜边苦”。一方面,年轻人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创业,都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另一方面,当代年轻人也懂得生活的乐趣,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适时放松自己,享受生活,为人生长跑积蓄更多能量。比如工作之余,点一杯自己喜欢的奶茶,在咖啡店静静地读一本书,约上闺蜜“搭子”看一场演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都是对心灵的滋养,是精神世界的宝贵“养料”与补给。通过品尝生活中的一些“甜”,充实、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年轻人不仅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放松,还能重新积聚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这样的“先甜后苦”“边甜边苦”未尝不可。
当然,年轻人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该吃什么样的“苦”。不管是“先甜后苦”,还是“边甜边苦”,要尽量多吃提升思想认识的“苦”、头脑风暴的“苦”。年轻人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而不是无休止地加班、熬夜,吃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苦”,或者盲目追求身体上的“吃苦耐劳”。这样不仅工作效率低,还可能对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苦”与“甜”的体验并不一定要分出个先后,关键在于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年轻人在享受生活、珍惜当下的同时,更要具备面对挑战、不懈奋斗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既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也能把握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