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王早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必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持续做好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工作,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科技赋能,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黄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据统计,黄河流域9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约9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00多处。2023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设置“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章,形成了有效保护黄河文化的法律制度。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要充分借助科技手段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对黄河文化遗产进行统一阐释、系统保护、综合利用。黄河流域文物资源丰富。据统计,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占全国的39.73%。积极利用科技手段,能够实现黄河文物保护及文物考古的效果最大化。如运用高清扫描、三维建模等信息技术,能够将古籍、文物、建筑等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式,以高精度和细节丰富的数字模型或图像视频进行采集、保存,可以模拟和还原文化遗产的原貌,充分揭示文化遗产背后的深刻内涵;运用文化物联网、广域信息采集等数字技术,能够推动黄河文化资源的分类普查、保存保护、传播传承以及开发利用;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存储,并通过数字化手段监测文化遗产的状态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将文化符号、精神标识转化为新型“数据能源”。
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黄河河道的历史变化以及黄河两岸长期以来积淀的与黄河有关的绘画、戏剧、诗歌、民俗等文化形态也可以依托科技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弘扬。一方面,虚拟现实、裸眼3D、全息投影等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加深对黄河文化的理解、认同和参与;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可以使黄河文化的传播载体更为丰富多元,进一步拓展与增强黄河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传播力、感染力。
创新传播,让黄河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黄河流域长期处于行政、文化的中心区域,经历多个朝代的历史更迭,保留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黄河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发黄河文创产品,有助于让人们更好地感受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形成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共同参与黄河文创产品的创新性传播过程;有助于将黄河文化体系中的民间工艺、民俗文化要素与当今用户需求和审美习惯的变化相结合,融入更多时代要素,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的生命力。设计黄河文创产品,需要表达丰富的文化内涵,集成一系列新技术,推出形式新颖独特的产品,使之具有跨地域影响力,成为中华文化鲜明的当代符号。制作黄河文创产品,要既富有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追求,同时兼具实用功能,使其成为风格独特的生活艺术品。
开发黄河文创产品可通过4个途径设计完成。其一,与博物馆器物结合。结合黄河流域博物馆藏品的整体特征或局部花纹、色彩、质地特征进行设计,使文创产品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容易为大众接受。其二,与黄河流域历史人物结合。东汉时期的王景、唐代的姜师度、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近代的李仪祉等都在黄河治理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形象和功绩就是文创产品的好素材。其三,与黄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深入挖掘黄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精髓,创新传承、活化利用。其四,与绘画艺术和音乐艺术结合。通过色彩的运用表达新的内涵,以此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黄河绘画作品;将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传统乐器相结合,形成具有新时代曲风和演奏形式的黄河主题音乐。
文旅融合,把黄河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新时代,要将黄河文化的根扎得更深更牢,让悠久厚重的黄河文化焕发出时代的活力,将丰富多样的黄河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重要路径。2020年10月,中央正式提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这是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与手段,也为着力做好文旅融合特色文章提供了契机。
一是注重文化与旅游业优势互补发展。树立“大黄河”理念,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炼共同的宣传口号,形成共同的品牌和标识。建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机制,强化协作,在政策支持、谋划布局、研发创新、宣传推广等方面深化沟通配合,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二是统筹黄河流域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优质资源,建设黄河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融会贯通“文旅+”“+文旅”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以“文旅+教育”为特色的黄河文化研学旅行目的地和示范区,以“文旅+商业”为特色的黄河主题文旅商融合产品体系,以“文旅+工业”为特色的黄河文化创意园区(基地),以“文旅+农业”为特色的黄河农业文旅产品与服务体系等。各地可依托本地区民俗风情和特色自然景观,塑造黄河文化和旅游特色品牌,创新培育一批深度文旅融合项目,建设一批知名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彰显黄河文化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具有重要地位、突出贡献和深远影响,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我们要在坚持“两个结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文化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