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张斌峰
吴定录是岐山县益店镇的一位农民,今年63岁,一直在家乡种地。他种的地亩产能超过600公斤。他不仅种自家的地,还帮着乡亲们种地。由于“好动心思”,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田秀才”。乡亲们在种地中遇到问题,经常向他请教。
每次见吴定录,他总是笑着,很少说话。“我是个农民,不知道说啥。”他说。但一谈起种地,吴定录便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沉醉其中。11月20日,记者与吴定录见面,专门听他唠种地。他说得畅快,记者听得过瘾。
“种地是个技术活”
记者:为什么同样的地,让不同的人种,结果差别很大?
吴定录:种地是个技术活。要有经验,但不能只靠经验,因为每年的情况不一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既要听专家的,又不能只听专家的。因为专家说的是理论,针对的是普遍现象。比如,一亩地该播多少小麦种子,专家是按发芽数说的。但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种子、播种方式、气候、土壤等不同,发芽率不同。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在种地上,也是这个道理,既要有经验,又要有知识、善于学习。
“种庄稼就和养娃娃一样”
记者:你为啥老是说,庄稼和人一样,不要等生病了再去治,而是得想办法不让庄稼生病?
吴定录:人的身体不够强壮,病毒就容易入侵。庄稼长得不够强壮,虫害就容易发生。虫子欺软怕硬,挑弱者欺负。哪棵庄稼体弱,虫就专门欺负它;哪棵庄稼壮实,虫就会远离它。
要让庄稼长得好,最关键的是管好。种庄稼就和养娃娃一样,不能只强调出生时健健康康,还要通过日常的饮食供好营养。要做好日常管护,通过施肥、浇水让它们吃好喝好,通过适量用药让它们不要生病。
“人不荒地,地才不荒人”
记者:种地,最关键的是啥?
吴定录:勤快。人不荒地,地才不荒人。该播种时一刻不能耽误,错过日子绝对不行;该“吃”时就上肥,让它们“吃”好;该“喝”时就浇水,让它们“喝”好。
种地还要动脑子,不能一根筋。我们养娃娃讲究因材施教,种地也一样。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喜好和脾气,只有摸清了才能把地种好。有的作物像女娃,性子绵,一次浇水不能太多,但要勤浇。有的作物像男娃,能吃能喝,要把水和肥供够。有的作物个子低,看着弱,但抗倒伏。有的作物个子高,看着强,但最怕风。还有,同样的化肥和农药,用的方法对了,对庄稼好,用的方法不对,还会伤了庄稼。这和人吃饭不能吃撑、喝药要按量是一个道理。
“粮食比金子还金贵”
记者:有人说,现在不缺粮,种地没以前重要了。
吴定录:老祖宗说,防患于未然。现在人们不用挨饿了,但粮食还是最重要的东西。粮食比金子还金贵。世界上不是还有许多人吃不饱饭。
记者: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啥?
吴定录:把地种好。这不仅是国家的大事,也是我们农民最重要的事。人都有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我就喜欢种地。农资供应在种地中非常重要,为此我开了一家农资店。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有充足的“地盘”,把农资店扩大一些,给乡亲们供好农资,既把自己的地种好,也帮助乡亲们把地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