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时事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5日
中秘合作造福秘鲁广大马铃薯农户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在那里我们不仅受到热情接待,还学到宝贵知识和技术。”塞萨尔·卡德纳斯今年51岁,是秘鲁广大马铃薯种植户中的一员。2023年11月,他来到中国,参加了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举办的秘鲁小型农户马铃薯生产与加工培训班。

在秘鲁安第斯山区海拔3800多米的一处谷地,记者见到卡德纳斯一家。下午6时正是太阳下山的时候,斜照的阳光为周围山坡镀上一层金边,卡德纳斯和家人刚结束一天劳作,收拾农具准备回家。

“我们农场的主要产品是马铃薯的种薯。此次前往中国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种薯切割、种植、病害防治等技术。相信今年我的种薯品质能得到很大提升。”卡德纳斯说。

与卡德纳斯一道前往中国学习的还有另外6位从事马铃薯种植或加工的秘鲁农民,率队的是秘鲁知名马铃薯专家维克多·奥塔苏。

奥塔苏曾在秘鲁首都利马的国际马铃薯中心工作30年。2006年,经过中秘两国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国际马铃薯中心和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合作培育出“青薯9号”马铃薯品种,成为中国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推广的抗旱抗病名优产品。从国际马铃薯中心退休后,奥塔苏依然活跃在马铃薯研究和种植技术科普领域。

在距离利马200多公里的万卡约市,奥塔苏刚做完一场面向当地农户的讲座。他告诉记者:“很高兴中国伸出援手,向我们提供了很多新技术,帮助农户解决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次(去中国)我们主要学习了现代化的马铃薯培育种植技术和产品加工技术。”奥塔苏说,“我们打算从中国进口7台生产马铃薯和红薯粉条的设备。加工成粉条等制成品,可以延长薯类产品保质期,增加产品附加值。”

55岁的埃尔梅尔·奎尔卡普萨也是这次赴华参加培训的学员之一。“我在中国第一次吃到了马铃薯粉条,这是我从来没有尝过的味道。”奎尔卡普萨说,“在秘鲁,马铃薯主要加工方向是薯条和薯片。目前马铃薯粉条在秘鲁还不流行,我们希望在当地推广。”

“通过马铃薯,我们与大洋彼岸的中国同行建立了友谊,我们的成果让两国许许多多种植户受益。”谈到对未来的期望,奥塔苏说:“秘鲁在农作物育种方面有很大开发潜力,而中国在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加工上的优势能够与之形成互补。在马铃薯合作之外,我期待未来双方能打开更多合作之门,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新华社记者 王钟毅 席玥)

(新华社利马11月14日电)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