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10月29日,梁莫嫆身披国旗登上2024年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的最高领奖台。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张江舟
10月30日,由国际中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的2024年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巴林王国闭幕。本届赛事吸引来自全球约70个国家和地区的5300余人参与。中国代表队运动员、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梁莫嫆在女子跳远决赛中以6.27米的成绩夺冠,成为陕西省首位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女子跳远冠军。
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被誉为“中学生的奥运会”,竞争异常激烈,冠军的含金量十足。年仅15岁的世界冠军、惊人的6.27米、学生运动员的身份令梁莫嫆一夜之间成为深受各方关注、炙手可热的田径新星。
“我是爱体育的梁莫嫆,以前是,以后也是。我会坚持训练,也会努力学好文化课,只为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11月5日晚,刚参加完期中考试的梁莫嫆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问:赴巴林王国参加2024年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是你第一次出国参赛。这段经历中,令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梁莫嫆:在决赛中实现自我超越的成就感,身披国旗站上最高领奖台的自豪感,我会铭记一生。
我参加的女子跳远项目在10月28日进行了资格赛。来自世界各地的36位选手,仅有12人晋级决赛。
10月29日的决赛中,每位选手可以进行4次试跳,取最好成绩参与排名。那天,我的状态不错,第一次试跳就跳出5.99米。直至所有选手第三次试跳结束,我的成绩一直位居第一。
变数出现在第四跳。法国选手跳出了6.14米的好成绩,超过了我之前3次试跳的最好成绩,甚至超过了我此前的个人最好成绩6.08米。当时,看到对方已经披上国旗提前庆祝,我感觉压力特别大,但不甘心就此认输。我告诉自己,还有一次试跳机会,拼了!
在助跑道上,听着看台上教练和队友的大声助威,我大口大口地调整呼吸,强迫自己让狂跳的心平静下来,并在脑中不断回忆动作要领,寻找最好节奏。
助跑、加速、踏板、腾空、收腿、落地……那是我迄今为止最舒服的一跳,也刷新了我的个人最好成绩。
从教练手里接过五星红旗时,我哭了。6.27米,我做到了!
问:取得如此佳绩,你最想感谢谁?
梁莫嫆:这个冠军来之不易。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许多人的支持和鼓励。
我要感谢我的教练们。感谢他们为我启蒙,伴我成长,助我成功。在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上三年级时我加入学校田径队,主攻短跑项目。2023年在西工大附中上初中二年级时,我开始主攻跳远项目,同时训练短跑。多年的短跑训练为我跳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一路走来,我很幸运地遇到了多位优秀负责的体育老师和教练。他们都是我的贵人。
我要感谢我的老师、同学们。我很幸运能在西工大附中读书、训练。学校很重视体教融合,在抓我们文化课的同时,特别支持我们发展体育特长。我们田径队每周有六天下午都要训练,这难免会对文化课学习造成一定影响。各科老师对我非常包容,他们会想方设法为我“加餐”,帮我补上落下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也以他们的方式帮助我“不掉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温暖,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文化课学习上“不能掉链子”的决心。
我最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和姐姐。爸爸妈妈工作很忙,为了支持我和姐姐发展体育特长,付出了许多。我和姐姐是双胞胎,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始终相互关照、并肩前行。家人的爱让我的生活很幸福。他们无条件的支持让我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勇敢尝试、追逐梦想。我很幸运、很幸福。
问:6.27米这个成绩非常惊人,在全国范围内18岁以下的女子跳远运动员中都属罕见。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何打算?
梁莫嫆:拿到世界冠军,是我和家人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我很开心,自己这些年的苦没有白吃。
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现在,我已经回归了正常的校园学习、训练生活。夺冠之后的兴奋和激动正在逐渐淡去。虽然有很多人夸赞我,但我自己必须保持冷静,不能被一次胜利冲昏头脑。
首先,我会继续努力训练。我今年才15岁,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做好自己,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比赛;用专业运动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饮食、作息等方面严格自律;努力提升自己的竞技实力,尽量避免伤病等。
其次,我要珍惜校园生活,努力学好各门文化课。兼顾学习与训练是一条很辛苦的路。赛场上,我经常一路领跑;但在课堂上,我大多数时间都在拼命追赶其他同学。除了田径队的日常训练,我经常要外出参赛,一去就是几天。落下的功课只能熬夜去补。从上初中到现在,我晚上的睡觉时间基本都在零点以后。但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哪怕再辛苦我也要坚持走下去。我相信,今天吃的苦、流的汗、流的泪,终会在未来给我丰厚的回报。
短期计划中,我会在明年代表西安市参加陕西省运动会。再向前看的话,我非常期待有一天能代表中国站上奥运会的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