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徐瑞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人才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自觉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
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一是理论逻辑。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会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高素质养成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科技创新所蕴含的前沿理念、先进技术等深度嵌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呈现出高标准的特征。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依赖于劳动者凭借创新思维探索重大科学问题,实现技术新突破,完成劳动资料革新和劳动对象开发,推动新技术转化为物质产业。
二是历史逻辑。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把“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人才培养重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要求更加注重具备创新能力、前瞻眼光,以及掌握现代技术、适应高端设备、具有专业知识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是实践逻辑。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数字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所塑造的数字空间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创新发展的实践场域。移动终端的普及则为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灵活劳动创造了条件。新质生产力推动着人的生存变革、劳动变革和交往变革。这些变革对人的发展产生实质影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就要着重培养掌握前沿知识、能够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培养具有新发展理念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培养契合新发展理念、具有创新能力、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民生建设大领域的优质人才。
注重人才科学素养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塑造。新质生产力符合数字时代演进方向,必将以科技创新促进组织、业态、模式的互动创新,进而带动文化、制度、社会的全面创新。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所造就,而这种突破只能由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来达成。
注重人才统筹协调能力的塑造。新质生产力强调生产要素、技术研发及产业培育协同发展,形成耦合优化的演进路径。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主体的人才,在多重智能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要对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还要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团队成员进行高效沟通、协作,通过规划、组织、控制等协调统筹工作,确保实现预期目标。因而,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应具有系统观念和统筹协调能力。
注重人才绿色理念的培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追求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强调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生产优势,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因此,要培养人才树立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的新成效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
注重人才开放包容意识的培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促进创新要素的全球流动,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通过开放式创新或创新合作共同为科技和产业革命注入新的动力。因此,要培养人才具有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广泛汲取人类文明的精髓与科技进步的成就,从而激发出更多元化的创新思维,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
注重人才合作共享理念的建立。有别于传统的物质生产资料,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的数据、信息等生产要素具有可复制、可再生、可共享的特点。这些必将突破原有的技术壁垒,打破信息鸿沟,继而对人才的共享、合作精神提出新要求。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的实践路径
增强终身学习能力及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一方面,全社会应加快探索终身学习体系的数字化建构,着力完善“互联网+教育培训”“互联网+学习服务”“互联网+专业技能”三位一体的在线教育平台,营造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终身学习场域。另一方面,基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多技术跨界汇聚的现实要求,高校应打破学科壁垒,优化学科设置。目前,教育部已将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人才培养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以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提高人才以新发展理念适应和促进先进生产力质态的能力。善于统筹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一方面,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设置协调素质培养的相关课程,让人才树立全局观,掌握基本的协调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以丰富的社会实践为契机,在实际操作中锻炼人才高效整合人力、物力、信息等各类资源的能力。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树立正确的生态认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正确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人才胸怀天下,具有全球视野。具备互惠合作与共享共赢意识。要让人才充分认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是一种积极的合作态度,重视平等和互助精神,在各方合作中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各方的整体效益。同时,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也需要各方的诚信和信任基础。只有建立在可靠和稳定的基础上,才能持续实现共赢的效果。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