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1日
柿农老韩拆窗记

11月4日,韩满才与妻子搬运柿子。本报记者 陈宏江摄

本报记者 陈宏江 耿杨洋

霜降一过,在渭南市富平县,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柿农忙了起来。

眼下,庄里试验区南午村柿农韩满才在做柿饼加工前的各项准备。他拆了家中楼顶晾晒棚两侧的16扇窗户。

“房子盖起来没几年,为啥要拆窗户?”妻子不解,村里不少人也疑惑。

拆窗前,韩满才仔细观察了近些时日的天气变化,一盘算,窗户还得拆!

“在柿子晾晒环节,温度非常重要,直接影响鲜柿的干燥速度和柿饼质量。”11月4日,在晾晒柿子间隙,韩满才告诉记者,“今年温度高,拆窗更有利于空气流通。”

61岁的韩满才是当地有名的柿子种植能手,种柿子已有30多个年头。他家的20多亩柿子园位于石川河流域。这里的水质和土壤适合柿子树生长,结出的柿子是做柿饼的绝佳原料。

“有了好柿子才能产出好柿饼。”这是富平县柿农的共识。

为了提升柿子产量,降低柿子“大小年”的影响,富平县在柿子主产区成立了由乡土人才及职业农民组成的果业专业服务队,指导柿农开展种植全过程管理。

作为富平县果业专业服务队三队队长,韩满才经常指导柿农修剪、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他的柿子园多次被评为标准化柿子示范园。

如今,富平县柿子种植面积达36万亩,鲜柿产量达28万吨,加工柿饼7万吨,全产业总产值突破65亿元。

“要想在产业发展中保持竞争力,提高柿饼的品质和商品率至关重要。”韩满才愈发注重柿饼加工的每一个环节。

清洗、削皮、上架、揉捏……柿饼制作从霜降后开始,前后超过50天。

柿饼制作的10多道工序,韩满才熟记于心。他做的两蒂一并“合儿饼”每年早早就被预订一空。

拆窗户是为了做出好柿饼,装窗户也是为了做出好柿饼。

2022年,韩满才家顶楼的晾晒棚刚建好时,为了防止鸟类啄食和苍蝇接触,韩满才加装了窗户。

“那年是柿子种植的‘大年’,鲜柿产量创新高。当时气温整体偏低,两侧的窗户保证了适宜的温度,柿饼质量很不错。”韩满才说。

后来,韩满才渐渐发现,加装了窗户后,温度不方便调节。为此,他添置了不少“硬件”,包括10多台风扇,还有排气扇。

“窗户拆掉后,管理起来省心多了,还能省不少电费。”韩满才说。

拆下窗户后,韩满才在晾晒棚的两侧加装了防鸟网和防蝇网,这样既通风又干净卫生。

每天早晚,韩满才都要查看晾晒棚里的温度计,确保温度始终适宜。木匠出身的韩满才,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干什么就要把什么做好,做柿饼也要有工匠精神。”韩满才说。

今年9月,韩满才被推选为庄里试验区柿子产业协会会长。如今,他考虑更多的是提高柿饼的品质,推进柿子产业全链条发展以及带动当地柿农开拓新市场。

“今年拆窗后,晾晒环境更适宜,我相信柿饼品质也会更好……”看着阳光下一颗颗“耀眼”的红柿子,韩满才高兴地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