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马腾
访谈嘉宾:
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崔渊
陕西浩丽绒山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崔应国
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完善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完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机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自2023年5月榆林市启动南部县产业振兴工作以来,南部六县和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创新、聚力攻坚突破,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问:榆林市扶持南部县域发展主要成效体现在哪些方面?
崔渊:近年来,榆林市高度重视南部县产业振兴,着眼高质量发展全局,聚焦共同富裕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按照“谋产业、找能人、扶企业、抓项目”的工作思路,榆林市聚焦主导产业,加强项目谋划,提供要素支撑,推动南部县产业振兴取得较好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立足特色优势“谋产业”。榆林市坚持产业引领、项目推进原则,出台《关于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若干意见》,明确18项重点任务,以更平衡更充分的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差异化发展、全产业链方向,根据县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每县全产业链打造2至3个能形成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农畜产业“种养加产供销”和文旅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
二是围绕培大引强“找能人”。榆林市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在精选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优选企业负责人,重点扶持有想法、有产品、有作为、有威望的本地企业家;邀请返乡创业青年充分利用南部县产业振兴利好政策建设家乡;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引才回乡工作,积极联系有家乡情怀、有专业技术、有奉献精神的优秀企业家回乡洽谈合作、发展创业。榆林青年企业家张雄彪创建青创联盟,打造的淘米易购电子商务平台迅速成为陕北杂粮销售的领军企业。
三是叠加政策资金“扶企业”。针对南部县申报项目产业链统筹不够、专项资金撬动不足等问题,榆林市持续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助力企业做大成势。2023年设立支持南部县专项资金5亿元,2024年增加到12亿元,并决定持续支持12年。资金主要用于主导产业培育,坚持“多投多补、少投少补”,原则上采取后补助和资本金注入方式投入,按项目年度投资计划的30%拨付,最终补助比例根据第三方审计确定的年度新增有效投资和专项资金年度使用情况确定。
四是厘清工作思路“抓项目”。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南部县产业振兴工作迈上新台阶。榆林市大力支持项目建设,坚持竞争性优选项目、奖补性安排资金,按照有产业基础、全产业链谋划、龙头企业引培、社会化融资、市场化运营、专业化方案的要求,已经支持全产业链项目28个,下达专项资金9.5亿元,有效带动社会投资25亿元。
问:近年来,榆林市不断出台相关“振南”政策,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本土企业,请谈谈获得了哪些支持?
崔应国:榆林市的“振南”政策不仅帮助本土企业提升了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振南”政策的支持下,我们公司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越来越多元化。我们通过与子洲县合作,对羊粪进行资源化利用,开发出新产品,投资2.4亿元引进了先进的有机肥专利技术,推出了第四代生物有机肥产品——“红太365”高效生物有机肥。这既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又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还获得了厂房建设补贴,投入1.5亿元建设新的生物有机肥工厂;升级了生产设备,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红太生物有机肥研究院,用于研发有机肥增效装置,可年产第四代生物有机肥15万吨。此外,我们引进了顶级梳绒设备,建设了拥有28台单机、6条生产线的梳绒厂,每年可处理羊绒4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