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馆藏文物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特级讲解员、教育员贾子钰讲述馆藏文物彩绘文吏俑。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孙亚婷摄
本报记者 孙亚婷
四季轮转,秋深渐入冬。今天是11月7日,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冬,十月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所谓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此时水始冰、地始冻,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以规避寒冷,蛰虫休眠、草木凋零,秋收的农作物也要收藏入库。
北郊迎冬 农事未闲
古代,在立冬这天,帝王会率领文武百官前往北郊进行隆重的“迎冬”礼仪,希望大自然护佑百姓度过寒冷的冬天。《礼记·月令》记载,孟冬十月初一,周天子会身穿黑色的衣服,佩戴玄玉,乘黑车、驾黑马、竖黑旗等,入居明堂朝北一侧的玄堂左室。立冬这天,周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于北郊迎冬。回来之后,周天子还会表彰为国捐躯之人,同时抚恤其遗孀幼子,以安社稷。后代帝王沿袭了立冬在北郊迎冬的习俗,民间也是如此。《逸礼》有载:“衣黑衣……以迎冬于北郊,其祭先豕,居明堂后庙,启北户。”
古人将一年四时与五行五方五色相对应,冬对应北方,属水,而水对应黑色。着黑衣、北郊迎冬,皆因如此。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前两候直观地表现了立冬前后天气的变化情况。立冬后,水面开始结冰,土地也开始上冻,北方的冷空气已经有了较强的实力,并逐渐向南方移动。
气温下降,夜冻昼消,北方农作物马上进入越冬期。难熬的冬季,对万物生存都是一种考验。
旬邑县民俗专家王新民介绍,立冬时节,农人要冬耱冬苫,破碎土块、平整地面,再为小麦、油菜等覆上一层农家肥,以增温保墒,让农作物安全越冬。由于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燥,人们还要抓紧时机进行麦田及果园灌溉,以补充土壤水分,改善田间气候环境,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林区防火。
另外,收藏冬菜也是传统的御冬习俗。人们采收白菜、土豆、萝卜、红薯等,并将其加以窖藏、腌制,以备冬日之需。北宋《东京梦华录》卷九记载:“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驮,充塞道路。”
“劳动人民有各种各样冬藏的手段,比如渭北地区的红薯窖井。我在洛川走访时见到,农人在院子中挖出两三米深的地下窖,入口用草帘子或大石块封闭。这可谓是天然的过冬‘冰箱’,不过不是冷藏冷冻,而是防冻保温。”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解释,“红薯怕冻。立冬后虽然地表上冻,但因为是季节性冻土,地面几米以下还比较温暖,温度在0摄氏度到10摄氏度。”
制备冬衣 以御冬寒
俗话说“立冬就是立‘冻’”,一切御寒事宜都要提上日程。趁着北风未紧,人们在此时会备好厚实的衣物,准备火炉和燃料,绸缪御冬。
古代帝王会在立冬时节赏赐冬衣给官员和百姓,以示对民众的关怀。唐末马缟作的《中华古今注》有载:“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多以五色绣罗为之,或以锦为之,始有其名……”
10月28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特级讲解员、教育员贾子钰在和西安经开第三小学几名四年级学生录制《汉代文物与节气——立冬》的宣传教育片。
贾子钰说:“立冬是一个气候转换的标志,提醒着人们要添衣戴帽、准备过冬,所以备冬衣是传统习俗。”说着,贾子钰结合馆藏文物开始介绍汉代的服饰。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馆藏的塑衣式彩绘陶俑造型多样,或端然跽坐,或拥物侍立,或翩翩起舞,或抚琴弹筝。男俑温文尔雅,女俑秀美端庄,他们神情闲适安详而又恭谨唯命,多为服务于宫廷、贵族的侍从和舞乐伶人。
“这些塑衣式彩绘陶俑都是身着大襟深掩、下摆博长的三重衣。这种以曲裾交掩为特征的深衣是汉代中上层社会的常服,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礼仪和服饰规范。以这尊彩绘文吏俑为例,从领口可以看到,他共穿3层衣袍,里长外短,领、袖外露,都取右衽的掩法。领口、袖口处皆有红色缘饰。”贾子钰介绍,“汉代陶俑服饰的层次感很像人们冬季穿了很多层衣服,可以作为古人冬季添衣加裳的证明,也是用来讲解制备冬衣习俗的重要实物。”
过去,制作冬衣是一项家庭重任,落在女性家庭成员的肩上。《诗经·七月》有“九月授衣”,指的就是妇女在农历九月农忙过后开始制作寒衣。她们会根据家人的身形,量体裁衣,亲手缝制冬衣。为了抵御严寒,她们还会在冬衣的夹层中加入艾草、花椒等,使冬衣既保暖又防虫,这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
“从选材、设计到缝制,每一件冬衣都承载着制作者的心血与温情,成为连接家庭成员情感的纽带。虽然现在生活方便了,似乎少了这种亲手为家人准备冬衣的温馨过程,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怀是不变的。”学生曹暖心感叹。
寒衣相送 慎终追远
随着严寒即将来临,人们穿上新冬衣的同时也不忘逝去的先人。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在立冬前后,人们会为亡故的亲人焚烧纸衣,寓意为故人送寒衣,借此寄托哀思。
相传,寒衣节与孟姜女传说有关。
孟姜女传说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故事,也是“四大民间传说”中最为悲壮、流传最广的一个。两千多年来,经过口耳相传、戏剧演绎等多种方式的传播,孟姜女传说广泛流传于我国各地。
陕西也是孟姜女传说的流传地之一。铜川的孟姜女传说讲述了孟姜女从出生到成亲,再到寻夫、返程、去世的全过程。与孟姜女传说相关的遗迹在铜川发现得最多。有学者认为,孟姜女传说的发源地就在铜川。铜川有中国最早建立的孟姜女庙,有中国最早的孟姜女诗刻碑,有与孟姜女传说有关的人文景观,还有最古老的史料记载与诗文集。2009年,孟姜女传说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孟姜女传说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秦凤岗介绍,传说,范喜郎被抓去修筑长城后,孟姜女思念万分,经常以泪洗面。眼看已是秋后,即将天寒地冻,她始终不见丈夫回来。因为担心丈夫,孟姜女就做了寒衣要给丈夫送去。十月初一这天,孟姜女带着寒衣北上寻夫。后来,孟姜女哭倒长城、滴血认骨,带着丈夫尸骨回家,几经周折,来到了漆水河西岸、金山东麓,距同官县城北(今铜川市印台区)不远的地方。
“孟姜女深知自己回不去了,便从包袱中掏出寒衣点着,想让丈夫的灵魂回来穿上。见寒衣冒着青烟,在风中滴溜打转,孟姜女才露出最后一丝笑容。传说孟姜女烧寒衣、殉身化为泉水的地方就在如今已1000多年的孟姜女祠所在地。”秦凤岗说。
如今,孟姜女祠山青石黛,山门、孟姜女雕像、画廊、祭亭层层错落,“姜女泪池”“石隙见金”等遗迹仍在。
“孟姜女传说集爱情、忠贞、孝道等传统美德于一体,家喻户晓。孟姜女塑像的面容清秀坚毅,眼中似乎还闪烁着对丈夫无尽思念的泪光,让人充满敬意和感动。”11月5日,在孟姜女祠参观的温州游客陈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