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吕扬
“我很高兴站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的舞台,向全球展示我们的产品。”10月15日,“无界BOUNDLESS——开创民生保障通联新纪元”项目创始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户昱炜说。他带领团队角逐总决赛冠军争夺赛,与国内外5所高校的学生同台竞技,最终荣获全国季军。
“希望有更多满怀激情、充满活力的同学参加大赛,用创新精神为青春增添色彩。”户昱炜说。
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上,我省高校共获金奖37项(不含国际项目),总数位列全国第三。
发挥学科优势 聚焦新质生产力
户昱炜团队瞄准运动通信领域进行产品研发,缘于团队中有不少户外骑行发烧友。
“在骑行中通过无线沟通,分享路上的风景,感受骑行的乐趣,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户昱炜说,“大一暑期,我们组建了团队,想要研发一个虚拟聊天室,打造一个消除地理隔阂的情感空间,在户外运动时能随时交流。”
“感谢学校过去几年的支持,帮我们对接了很多产业资源,也感谢指导教师帮助我们将梦想具象化。”户昱炜说,未来,团队将继续针对冲浪、登山、滑雪等领域推出运动通信产品。
为充分发挥大赛的平台载体和牵引带动作用,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省级选拔赛启动以来,各学校深入挖掘体现院校特色的项目参赛。参赛项目既面向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也涵盖新材料、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领域。陕西赛区共有131所学校报名参赛,参赛项目突破9.1万项,参赛学生达41.6万余人次,参赛学校、参赛项目和参赛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大赛工作组,由创新创业学院、实践教学中心、研究生院等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各学院、书院组成。工作组通力协作,共动员在校生和毕业校友申报超750项创新创业项目、5000余人次报名参赛,覆盖所有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以“总师育人文化”为引领,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带动作用,构建了激发创意、支持创新、扶持创业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集聚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平台优势运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上来,引导青年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学习“真功夫”、练就“硬本领”。
面向产业痛点 推动成果转化
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产业命题赛道,我省获金奖12项,位列全国第一。西安理工大学“新型铝合金电缆屏蔽带防腐导电一体化解决策略需求”项目为学校在该赛道获得首金。
这次大赛特别设置了产业命题赛道,面向产业代表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征集命题。参赛团队针对命题,联系企业对接需求,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
由西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汤玉斐指导、博士研究生郑婉星担任负责人的“新型铝合金电缆屏蔽带防腐导电一体化解决策略需求”项目,就是揭榜答题的成果。
该团队参与的揭榜答题项目源自武汉的一家电力企业。项目聚焦于应对电缆服役环境中金属屏蔽带频繁遭遇的腐蚀挑战。“我们新研发的纳米膜复合铝合金屏蔽带,绿色环保、安全性能高,且密度低、成本低,一公里铝合金用量仅需原来铜屏蔽带用量的三分之一,具有广阔前景。”郑婉星说。
在这次大赛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SwanLab—大模型时代的全生命周期AI训练工具”项目现场获得北京雨林基金2000万元投资。
“借助北京雨林基金的投资,团队将不断创新,助力更多领域开发者利用AI技术赋能产业革新,成为促进AI技术自主创新的新质生产力。”团队成员陈少宏说。
“我们开发SwanLab的初衷是为AI开发者打造出色的工具,最终目标是创建一整套AI开发工具,帮助各个行业,包括未来的AI应用和关键领域的科学研究,开发出卓越的人工智能模型。”团队成员林泽毅说,“借助这次大赛,我还了解到不同领域研究者对AI的需求。这给我们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加强对未来产品的规划。”
强化平台建设 挖掘创新动能
“此次获奖是对学生团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肯定。学生在校内平台的支持下,将所学知识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西北工业大学获金奖项目“金研智形——增材制造高性能点阵结构优化设计平台”的指导老师赵宇凡说。
西工大团队的这项成果可大幅度提升3D打印技术点阵结构优化设计效率,解决传统实验试错优化和数值仿真优化方法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
“空中的士——鸿鹄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西工大另一个获金奖的项目。该项目瞄准低空经济,以创新性和先进性赢得评委的高度认可。
“借助大赛平台,我们积极寻求与产业界的合作机会,推动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广大民众。”项目负责人白志亮说,团队已成立一家智能科技型公司,目前正在稳步推进研发工程样机相关工作。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产品会成为城市空中出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人们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期待更多同学加入到创新创业中来,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白志亮表示。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生力军。
我省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思创融合教育、平台资源建设、多维协同机制等重点工作,创新教育模式,优化组织机制,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挖掘创新创业动能,创新项目质量稳步提升。
去年国赛,我省获金奖的项目主体年产值6亿多元,直接带动就业1.18万人。全省高校共有8203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734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数量位列全国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