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10月22日,游客在欣农兴现代农业产业园拍照。 本报记者 张乐佳摄
本报记者 张乐佳 通讯员 黄佳楠
夜幕降临,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小吃街上游人如织,处处升腾着烟火气。传统手工麻花、油泼面、肉夹馍……一道道美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深度体验了原汁原味的关中民俗生活。
以袁家村景区为引领,近年来,礼泉县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及全域旅游新业态,全县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交出了一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高分答卷”。
品尝乡村味道
青色的砖瓦,深灰色的石板路,墙上黄澄澄的玉米,屋檐下火红的辣椒……走进袁家村,宛如走进了一幅陕西版的“清明上河图”,关中风情尽收眼底。
“袁家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自2009年开始,我们深挖关中民俗文化,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开发,逐步打造‘关中小吃一条街’等新业态,走上了产业振兴之路。”10月22日,在袁家村村史馆,村委会副主任郭洪江向游客娓娓道来。
数据显示,目前,袁家村年接待游客超909万人次。今年,袁家村还入选了新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
“今年,我们继续打造更多高端民宿,开发星级精品酒店,还计划建设一座农业观光园。”说起袁家村未来的发展,郭洪江信心十足,“我们将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不断拓展更多新业态,探索‘农业+’的更多可能性。”
近年来,礼泉县坚持“建设大景区、搭建大平台、促进大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完善旅游业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如今,依托袁家村品牌优势、流量优势,礼泉各类文化园区、农业观光园区等农文旅发展“新力量”正在蓬勃生长。
留住乡村记忆
“这完全是我小时候见到的乡村的样子!”10月22日,在礼泉县赵镇下里巴人·小山文化园里,游客李爱民站在一个制作鞭炮的工具前感慨。
各式各样的传统农具、精致的手工刺绣、泛黄的信件和票据……下里巴人·小山文化园好似一座记忆的桥梁。步入其中,每一样老物件都能唤起游客的共鸣。
下里巴人·小山文化园负责人高小山告诉记者,该园区是礼泉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园内设有21个传统文化博物馆和6个红色文化博物馆,藏有20多万件珍贵的老物件。
“游客可在此亲自操作体验传统农具,感受古人的智慧。”高小山介绍,独具特色的文化园区,不仅能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还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礼泉县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进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转型升级,成功创建下里巴人·小山文化园等国家3A级旅游景区,让游客体验乡村的“诗和远方”。
感受乡村魅力
宽阔的草坪、林下悠闲散步的白鹅……10月22日,记者走进位于礼泉县烟霞镇的欣农兴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光所及满是秋意与生机。
该产业园是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片区礼泉县袁家村片区的配套产业。“产业园占地1500余亩,内有温室大棚、新品种粮食种植、仓库冷链包装等10大板块。”欣农兴现代农业产业园相关负责人朱高说。
近年来,该产业园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将农产品生产加工与乡村旅游、教育研学紧密结合,打造集农业生产、科普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
如今,礼泉县农文旅融合正呈现新的格局。依靠优势资源,礼泉县连续举办十四届赏花季系列宣传促销活动、“花开礼泉·香满三秦”赏花季等活动。
“礼泉将以高质量推动‘以旅带农、以农促旅’为目标,深入挖掘县域特色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乡村农文旅精品工程,带动旅游产业强起来、旅游经济火起来、广大群众富起来。”礼泉县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高建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