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10月22日,“微更新”后的西安市翠华里。
本报记者 郭军文/图
家住西安市翠华路长庆坊小区的刘铭砚,经常带着孙子到马路对面的翠华里去玩。“翠华里环境好、活动多,小区住户都喜欢来这里。”10月20日,刘铭砚说。
作为一名老西安,刘铭砚很了解翠华里的历史,“这里以前是西安财经大学的老校区,用围墙围着。”
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西安曲江财大创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对翠华里实施“改建结合,以改为主”更新行动,让老校区迎来华丽转身。
近年来,陕西明确提出,在实施城市更新中防止大拆大建,以保留利用提升为抓手,补齐短板,提升功能,增强城市活力。
让“旧空间”焕发“新活力”
开展老城区更新,陕西有过多种探索。“曾经实施过拆旧建新,这一举措加快了城市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城风貌。”10月20日,省住房和城市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处长韦宏利说,“我们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全力做到聚焦群众、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位于西安市中山门的永兴坊,曾是唐代一百零八坊之一,改造之前是逼仄的旧街道,现在转变为陕西非遗美食文化街区。
关中巷、陕南街、陕北里,坊内仿古建筑和一旁的城墙相得益彰。永兴坊的改造,既是城市更新,也是民生所需。“‘微更新’,更新的是破旧,保存的是城市肌理,下的是‘绣花’功夫。”西安市城改事务中心更新工作处副处长王睿说。
“我们指导各市对老街区、老厂区、50年以上老建筑,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论证,建立历史文化保护提前介入城乡建设等工作机制,在更新中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得到保护。”韦宏利说。
安康市发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明确部门职责、资金来源、保护机制等,将安康的历史文化“保护网”织大织密。
石泉老街位于石泉县城中心区域,主街长约1000米,紧靠汉江。老街上曾建有8所会馆,历史上这里曾是商贾云集、繁荣富裕的商贸一条街。后来,这里房屋年久失修,不仅商贸凋零,连本地的年轻人也留不住。
经过一系列保护性开发与修复,如今,石泉老街与汉江两岸的自然风光相互映衬,再加上汉调二黄、皮影戏、舞龙舞狮等表演,这里成为游客休闲观光的新选择。
目前,安康市建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名镇2个、名村2个、街区10处,辐射带动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渐凸显。
城市改造“改”到群众心坎上
铜川市王益区的老城区里,老旧小区扎堆。
位于王益区红旗街中心的馨苑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改造前墙皮脱落、管网堵塞、电线凌乱、违规搭建随处可见。
馨苑小区改造由居民、相关部门、街道社区、项目公司等共同确定建设、管理、运营方案。改造前,红旗街道办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8次,发布公告5期,最后根据居民意愿量身定制了需求清单。
家住馨苑小区6号楼的王伟说:“我们小区刷了墙还加装了保温层,路面也干净整洁了。因为小区环境差而搬走的居民,不少又回来了。”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居民家门口的‘关键小事’,又是基层治理的‘民生大事’。陕西在提升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在无障碍设施、体育设施、充电设施等配建方面对老旧小区持续发力。”韦宏利说。
近年来,全省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装并投入使用电梯1356部,在建511部;新增养老服务设施68个,体育健身场地1123处。
道路作为城市发展的脉搏,牵动着百姓的日常出行,也关系着城市更新的步伐。
10月21日8时,记者站在西安市明光路改造后的交叉口,只见车流顺畅,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有序通行。
明光路是连接西安市北片区与市中心的一条重要贯通性主干路。改造前,明光路与凤城五路交叉口早晚高峰时段呈现长期拥堵的状态。
为缩短改造时间,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召开10余次协调会、推进会、调度会,与市民面对面交流40余次。在项目施工中,相关部门处处为群众考虑,将主体工程安排在夜间施工,实施精细化动态围挡,最大程度减少对周边单位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
小改造产生大效益
“翠华里改造伊始,就考虑到街区对新业态的承载功能,通过导入新业态,增强产业‘造血’功能,让老城区逐渐焕发新活力。”西安曲江财大创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包天说。
改造后的翠华里,为青年创客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土壤。入驻的40余家企业涵盖了文化、科技、教育、餐饮和新零售等业态,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化科技产业集聚效应,成为青年创客的聚集之地。
漫步永兴坊,不经意间就能与皮影、老腔、陕北说书、提线木偶等表演相遇。这里已成为集美食、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旅游区,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探访与体验。
馨苑小区在改造的同时推进“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将小区内及周边2600余平方米闲置空地、厂房等整体打包出租,引入社会资本2000万元,建设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站,改建篮球馆、游泳馆、健身室、羽毛球场等室内综合健身中心,实现居民与企业双赢。
……
城市“微更新”,正在以更多小改变带来更多“小美好”,撬动民生“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