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深度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8日
让灌溉工程遗产焕发生机

齐珂雨

金秋十月,记者站在凤凰山顶俯瞰阡陌纵横的凤堰梯田,只见青山环抱着梯田,梯田簇拥着绿树,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千年农耕文明“零距离”对话。

在绿意盎然的“大写意”之下,藏着“工笔画”般的精细构思。千百年来,凤堰梯田以其精妙的水利设计和精细的构造,灌溉着一方水土,滋养着一方百姓,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引水灌溉、农业耕作技术的演变,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

申遗成功,是保护利用的新起点。“春踏油菜花浪、夏看水田插秧、秋闻金谷飘香、冬赏雪落山庄”的梯田美景,正成为当地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凤堰梯田融入全域旅游发展,具备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等多元功能。这个古老的灌溉工程正散发出新的魅力。

然而,在推进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古老的灌溉工程如何融入现代管理?遗产保护与开发如何统筹兼顾?水利文化、农耕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如何进一步挖掘?这些都需要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加强规划引领,形成保护合力。此外,不仅要保护灌溉遗产工程本身,还要对与之密切相关的文物和传统文化等进行全方位保护。

让灌溉工程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责任。在对凤堰梯田进行科学保护的基础上,还要做好活化利用这篇大文章,要立足凤堰梯田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内涵,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配套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份珍贵的遗产造福当代、惠及后人。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