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刘曌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决定》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全面部署。
委员工作室搭建起委员联系群众的桥梁。我省各级政协通过这个群众“家门口”的基层阵地,推动委员资源力量下沉,凝聚共识、助力发展、服务群众,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委员工作室成为一张张响亮的名片。
在履职中,委员工作室如何运行?委员们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了哪些探索?他们又有怎样的体会感悟?日前,记者走进我省基层政协委员工作室,对两位委员工作室负责人进行采访,听他们讲述一线的履职故事。
访谈嘉宾
西安市灞桥区政协委员、西安市灞桥区政协杨爱丽委员工作室负责人 杨爱丽
铜川市政协委员,铜川市政协文化艺术、妇联界委员工作室负责人 黄宏显
问:杨爱丽委员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委员工作室”“全省优秀委员工作室”等荣誉称号。这些年,在委员工作室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杨爱丽:当委员就要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心中始终装着“民情台账”。在群众身边领办委员工作室,目的就是要听到群众的心声,及时了解群众需求,让群众的急难愁盼有地方可说、有人帮助解决。成立以来,工作室以“扎根基层、贴近群众”为特色,紧扣职能定位,持续开展委员宣讲、特色活动、“微协商”、提建议、办实事等履职实践活动,成为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的新样板。
问:委员工作室在践行“履职为民”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怎样的成效?
杨爱丽:这些年,我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敞开大门”办好委员工作室,依托委员工作室建起“学习交流的园地、联系群众的桥梁、社情民意的窗口、协商民主的渠道、汇智聚力的平台”。委员工作室先后开展调研走访、免费举办手工艺学习班、呼吁为老旧小区新建公厕、成立“纺织大妈志愿者交通宣传队”等工作,提交了多件提案、调研报告,接待服务群众近10万人次。
问:委员工作室如何发挥界别特色,工作中有哪些创新之举?
黄宏显:我们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6月,现有驻室委员13名。工作室以“书香政协”读书活动为引领,以微协商、微调研、微视察、微监督、微服务等“五微”活动为载体,广泛凝聚共识,积极建言资政,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结合“书香政协”读书活动,我们定期组织工作室委员进行理论学习,扎实开展线上线下读书交流活动,做好对群众的解疑释惑工作。同时,我们创新调研协商形式,推进协商民主,反映社情民意。2022年以来,驻室委员提交社情民意信息103篇,先后被评为铜川市政协优秀委员16人次。
问:委员工作室如何以“委员所长”匹配“群众所需”、彰显“政协所能”?
黄宏显:坚持读书与委员履职相互赋能,扎实开展专题讲座、委员读书、“五微”活动等。委员工作室围绕新区崇文街停车管理难、朝阳路书画公园以西缺少公厕、铜川市红色教育培训如何做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微调研、微视察,形成的社情民意信息得到采纳落实,推动问题有效解决。围绕“文艺下乡,促进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微协商,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此外,扎实开展“委员活动日”活动,与文化艺术界群众代表座谈,举办铜川历史文化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各类文化艺术下乡和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基层群众送文化、办实事好事,彰显政协委员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