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文化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5日
遗址博物馆:重现昔日历史

西安半坡博物馆展厅。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赵茁轶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城市的发展,许多地区以建设遗址博物馆的方式保护和利用遗址。

陕西作为考古大省、文物大省,遗址星罗棋布。1958年,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建成开放,开遗址博物馆先河。遗址博物馆与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和专业专题博物馆不同,考古遗址作为探寻历史源流的“第一现场”,能够更直观地向观众展示考古工作。

相比单独陈列在展柜里,将文物放置在它原本出土的原生环境中,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遗址记录着历史,静静讲述着往昔的故事。

活化利用带来全新游览体验

对大众而言,参观遗址博物馆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沉浸式感受每一件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含光门门道遗址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隋唐皇城遗址,城墙断面遗址是西安城墙景区现存唯一的西安城市演进及唐代、明代城防设施共存状态的遗址。如何将如此重要的遗址呈现给观众?这对文博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10月20日,记者走进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在复原后的唐长安城布局图前,“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盛唐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对遗址博物馆而言,在做好基础的遗址保护与保养工作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活化利用遗址、文物,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副馆长杜德新说。

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打造含光门门道遗址展示区“开放之门”数字展项。设计人员以遗址为基础,以全息舞台的设计思路、智能灯光控制营造大型智能沉浸式遗址展示空间,运用超高清激光投影技术和定制多通道边缘融合处理技术、裸眼3D影像制作方法呈现立体的展示效果,再现“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

城墙断面遗址展示区运用了高清投影技术和超级边缘融合处理技术。设计人员将遗址自然界面作为大屏幕,运用三维影视影像制作技术,以虚拟动画短片的形式将历代对西安城墙的修葺场景投影在断面土层上,表现各朝代修筑城墙使用的不同材料及建筑技术,清晰展示了城墙断面“年轮”的形成过程及西安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

过水涵洞遗址展示区设置多媒体全息投影展项。设计人员运用艺术线条镂空动画技术结合智能艺术灯光控制技术,全面展现了涵洞的形制结构以及与长安城排水管网之间的关系,便于观众直观理解隋唐长安城的营城理念。

在研学课堂感受考古的魅力

国庆假期,报名参加西安半坡博物馆经典教育项目“钻木取火”的亲子家庭,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感受了一次原始的取火方式。

2013年起,西安半坡博物馆将史前文化与研学活动相结合,先后推出了“史前工场”“原始部落快乐行”“新石器学堂”等项目。“陶醉六千年”博物馆研学线路获评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线路”。截至目前,西安半坡博物馆共举办研学活动1700余场,接待青少年近20万人次,研学体验项目还先后走进复旦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11个省市的18所学校、7座博物馆。

“优秀的研学活动需要结合博物馆自身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又要有所创新,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我们的研学课程以半坡遗址极具代表性的史前时期仰韶文化为底蕴,将原始社会文化与当代生活进行了有机结合,努力为前来体验的游客全方位展示一幅原始先民的生活画卷。”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马遥介绍。

随着西安半坡博物馆研学课程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先后有50多家青少年教育机构加入到合作共创事业中。西安半坡博物馆开设了“史前工场”活动的线上展示平台,推动传统的单向输出转为更富时代感的多元互动,让青少年感受考古的魅力,让博物馆教育走进社会的方方面面。

运用新技术推进文物保护

尽管博物馆的研学课程大受欢迎,但马遥坦言,这座已走过60余年风雨的博物馆如今面临展览内容陈旧、设施落后等问题。

“我们将在展陈上进行整体提升,引入AR、VR、3D虚拟立体投影等新技术,增加游客参观的互动性、体验性;拓展展览的陈列类型,突破发展瓶颈。”马遥介绍,目前,针对半坡遗址的土遗址保护项目已经立项,未来,博物馆还将针对重点藏品与高校进行合作,形成多学科、多地区交流的文保新局面。

同样面临文保设施更新换代的还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9月,秦兵马俑一号坑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二号坑考古现场发掘与保护平台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从发掘到入库的全流程闭环保护,探索形成了“现场应急保护体系+考古平台体系+专用装备+信息化支撑体系”的秦兵马俑发掘新模式。

“每件有彩绘的兵马俑出土后,都需要经过X光射线探伤、超声波检测、三维图像采集、清理、加固等步骤。我们希望最大限度降低文物在发掘、转运、修复、存储等过程中受到的影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副主任惠娜说。

如今,遗址博物馆愈发受到欢迎,文物、文献有了新的表达方式。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学术研讨会和公共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到考古遗址的文化价值。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