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深度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5日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第一次战役打响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与此同时,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支援前线……
在书信里 重温那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7月30日,群众在参观“胜利的鼓舞者——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抗美援朝文物展”。 本报记者 郑斐摄

7月30日,群众在展品前拍照。 本报记者 郑斐摄

“白老虎连”官兵写给慰问团的信(左),“天德山英雄连”官兵写给慰问团的信(右)。 本报通讯员 蒲元翻拍

本报记者 郑斐 通讯员 岳凌华 蒲元

前不久,“胜利的鼓舞者——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抗美援朝文物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近千件与当年由西北地区16家单位150余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文艺工作团第五团(以下简称“第五慰问团”)赴朝慰问有关的文物,一下子把人们带回那段炮火连天、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

面对陈列柜里早已泛黄的书信,10月21日,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军品专业委员会主任鲍浩源心潮澎湃。他说:“尽管已时隔70多年,但只要重读这些信,就会被先烈们英勇顽强、不畏困苦、慷慨奉献的精神所震撼。”

74年前的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第一次战役打响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与此同时,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支援前线。

1953年4月,第五慰问团赴朝慰问演出5个月。他们行程上万里,用精彩的演出和饱含情谊的礼物,表达了祖国人民对“最可爱的人”的崇高敬意。慰问活动受到志愿军将士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指战员们将战利品、自制纪念品等回赠慰问团,还满怀感情地给慰问团和祖国人民写信,报告在朝鲜的战斗和生活情况。

70多年后的今天,让我们通过那一封封已经泛黄的书信,重温那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 搭起一座胜利的“人桥”

“我们这次攻打‘老秃山’,二十三岁的青年滕明国同志,用个人的肉体,伏在铁丝网上,给突击部队铺平了胜利的道路,整歼敌二千名,这是我们连十一班的一位战士。你们的儿女,就是这样地保卫祖国。所以,你们放心,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九支队一分队三区队二排全体同志

老秃山,原名上浦防东山,是扼守汉城(今首尔)运输线的关键节点。当时,双方反复争夺,致使山上草木皆无,只剩一片焦土,故名“老秃山”。1953年3月下旬,志愿军第47军第141师第423团在炮兵部队的支援下,向驻守老秃山的敌军发起进攻,全歼守军,并坚守阵地顽强阻击,多次打退敌人的连续反扑,共毙伤敌近2000人。

当年,第五慰问团专程慰问了在老秃山战斗中立功的指战员。观看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后,官兵纷纷写信给慰问团,并请他们将信转交祖国人民,以表达感激之情和必胜信念。信中提到的滕明国,就是老秃山战斗中涌现出的一名战斗英雄。

当时,奉命主攻的第423团第1营第3连官兵,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出坑道,向老秃山主阵地发起冲锋。冲在最前边、负责开辟通路的第11班战士已接连拆除敌人设置的7道铁丝网中的6道,到了最后一道铁丝网前,却被敌人猛烈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而此时,后续突击部队已杀到跟前。

怎么办?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副班长滕明国俯身扑到铁丝网上。紧接着,战士李高彪、吴二华、丁兆贵、张福祥4人也毫不犹豫地扑了上去。他们5人,搭起了一座通往胜利的“人桥”。

战斗结束后,第3连被志愿军总部授予“老秃山英雄连”荣誉称号,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而5位英雄除张福祥外,其余4人均壮烈牺牲。但他们“俯身搭人梯,舍身架人桥,人倒旗不倒”的精神,激励着广大指战员英勇战斗。

“我在志愿军某军住了五个来月,访问了不少位强攻与坚守‘老秃山’的英雄,阅读了不少有关的文件。我决定写一部小说。”1953年10月,作家老舍随第五慰问团前往朝鲜,以“老秃山英雄连”为原型,创作了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腾明国就是小说中主人公邓名戈的原型。

书中写道:“邓名戈下了决心,依然镇定,但十分激壮地说:‘同志们!实现决心的时候到了!红旗必须快上去!搭人桥吧!’……五位英雄搭好一座胜利的人桥!”

■ 不当英雄不下山

“亲爱的慰问团全体同志:您们辛苦了,您们走了许多路,您们爬了许多山、过了许多河……将祖国的希望、毛主席的希望带给了我们……接受了您们的慰问,使我们全体同志感到十二万分的惭愧。”

1953年4月底,正在朝鲜演出的第五慰问团收到荣誉战旗部队的一封来信。在信中,英雄的官兵却表达着他们的歉意:

“我们感到未能给祖国创立更大功勋,对人民的贡献还十分微薄……取得歼敌八百余名的胜利,荣获上级党委批准‘天德山英雄连’的称号……”

事实上,是我们的战士太谦虚了,天德山阻击战绝非“微薄”的胜利。

1951年10月1日,时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的范弗里特下达了秋季攻势作战命令,以超过4个师的兵力向志愿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其中,志愿军第47军防区内的天德山是敌人此次的主攻目标。

战斗打响后,美军的飞机、重炮和坦克向天德山阵地狂轰滥炸,美军步兵也轮番冲锋。激战一天,防守天德山阵地的志愿军第141师第422团第2营第5连共打退敌人11次冲击,毙敌伤敌300余人;全连32人牺牲、50多人负伤。

10月2日至4日,美军第3师出动两个团的兵力在40多辆坦克、10架次飞机和几十门重炮的掩护下,又接连发起多轮猛烈进攻。我军阵地表面工事被全部摧毁。

但第5连官兵抱定“不当英雄不下山”的坚定信念,决心与阵地共存亡。弹药打光了,战士们就用铁锹、枪托、刺刀、石头与冲上阵地的美军展开惨烈的肉搏战。战至最后,全连只剩下4人,但天德山阵地仍牢牢地被他们守卫着。

战后,第5连被授予“天德山英雄连”荣誉称号,记集体特等功。

■ 死打硬拼的“白老虎连”

“在人员极少的情况下,马玉臣等掩护五班副岳洪发同志炸塌了敌人最后一个大母堡,把指挥所里的敌人全部歼灭,完成了最后的胜利。”1952年至1953年,作家巴金两次前往朝鲜前线采访,一支赫赫有名的“白老虎连”引起了他的关注。他在《英雄的故事》一书中记录了该连将士英勇作战的情形。

“白老虎连”原为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第25师第74团第1连,因在辽沈战役锦北渗透战中的一场关键阻击战——白老虎屯战斗中出色完成任务,被授予“白老虎连”荣誉称号,并获得“死打硬拼”锦旗一面。第五慰问团入朝后,很快来到“白老虎连”驻地慰问。

“你们辛苦地来了,我们感到非常的兴奋和愉快,我们没有什么来慰问你们,只有用我们同志们在敌人的炮火下,寻找来的‘降落伞’一个,献给你们,以表我们的心意。”为了表示对慰问团辛勤演出的感谢,“白老虎连”将其缴获的战利品赠送给慰问团。

抗美援朝战争中,鉴于敌人的空中和火力优势,志愿军摸索出一整套夜间运动进攻作战原则,给敌人造成重大杀伤。

“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部队很有效地隐蔽了自己的运动。他们大都采取夜间徒步运动的方式。”

为了看清楚志愿军的行踪,美军便想出一招。他们把照明弹挂在降落伞上,打出后,通过降落伞的徐徐落下,延长照明时间。但志愿军将士们以灵活多变的战术、不畏强敌的勇气,在云山初战、雪马里之战、新兴里战斗中,取得一个又一个夜战的胜利。

“白老虎连”赠送给第五慰问团的降落伞,正是他们在打退敌人时,缴获的敌人打照明弹的特制降落伞。

“你们给我们带来了毛主席的心,带来了祖国人民的心,带来了祖国人民的艺术——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在写给“祖国慰问文工团亲爱的全团同志”的信中,“白老虎连”官兵的激动之情跃然纸上。

74年弹指一挥间,战争硝烟早已散尽。透过志愿军官兵那一封封泛黄的信件和渐渐模糊的文字,人们依旧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这种爱,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

本次展览策展人、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王晶晶说:“用文物说话,让精神永恒。本次展览通过近千件文物展品,生动展现了西北地区人民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贡献以及对前线将士的全力支持,讴歌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英雄永垂不朽,精神浩气长存!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