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师念
10月18日,陕西原创乡村振兴主题广播剧《金米,大地的耳子》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专栏“记录中国”播出。这部历时两年多制作的广播剧终于呈现在广大听众面前。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米村考察时,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让大山深处的乡亲们深受鼓舞。金米村人牢记嘱托,不断发展壮大木耳产业,信心满满地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编剧汪红娟介绍:“广播剧《金米,大地的耳子》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地域人文环境、主要人物设定以及部分故事情节参照现实,因此这部广播剧自带写实基因。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金米村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关系以及整体故事脉络进行了重构,使作品节奏更为紧凑、矛盾冲突更具戏剧性,充分展现艺术创作的张力,以表达我们对这片土地深情的赞颂,对那些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敬意。”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是我省广播剧持续创新创优的实干路径。”省广播电视局电视剧管理处工作人员董巍介绍,今年以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学习强国平台“学习电台”频道播出的陕西出品广播剧达36部155集。其中总台播出27部118集,较去年同比增长170%。
为了真实还原金米村的致富路,《金米,大地的耳子》创作团队走进乡村,深入“耳棚”,与村民面对面进行交流,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剧中人物李正春不仅是普通的乡村书记、朴实的农民,更是大地的守望者、梦想的追逐者。汪红娟说:“我们希望通过声音的艺术,展现他和乡亲们与土地之间深厚而独特的情感纽带,展现他们为实现梦想拼搏奋斗的精神。为了让听众感同身受,我们精心设计情节的转折、情感的爆发,让故事充满张力、扣人心弦。”
在内容方面,陕西广播剧题材丰富、精品迭出——
深耕陕西历史文化沃土,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典历史打造成台网同播的精品剧《凿空使者》;
捕捉丝路新脉动,制作出展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相亲、心相通的写实报告剧《丝路情缘》;
关注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的奋进声浪,创作时代楷模剧《凤鸣咏长安》、同心追光剧《长安盲商张喜平》、逐浪成长剧《追梦少年》《姐妹》;
跨省跨行业合作,陕甘同创的《甜水情》《陇上花开》、陕苏合作的《运河人家·人间至味是清欢》《永不褪色的忠诚》、浙陕联合制作的《大厂青年》《换个身份去爱》、陕西新疆共同制作的《中国寒极水电站》等剧目频频在总台播出,陕西内蒙古联袂制作的《四载》和青海陕西联合出品的《永怀不忘》获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推广;
……
在制作方面,陕西广播剧更是遍地开花。在丝路之声网络音频产业基地、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和西安台、渭南台争先创优的同时,商洛台南茶北引剧《茶山情》、铜川台文物保护剧《天青色的回响》通过央媒播出,广受听众好评;榆林台文旅融合剧《香飘信天游》跻身学习强国平台强国号榜单“剧集榜”;宁强县融媒体中心(宁强广播电视台)和汉中市朗诵协会共同挖掘当地红色资源,精心制作的广播剧《长征一家人》在总台播出。
在主题上紧跟时代,扎根大地,深入反映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奋斗历程;在艺术上追求精益求精,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表现形式,是陕西广播剧的突出特点。《金米,大地的耳子》中运用的音乐音效,是创作团队重点打磨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剧中木耳生长的沙沙声、农民劳作时的吆喝声,还有激昂的背景音乐,都为整个故事营造出了独特的氛围。每一个细节的声音处理,都是为了让听众身临其境。
汪红娟说:“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为了把广播剧更完美地呈现给听众,我们进行了数次讨论与修改,每个人都全力以赴。我们希望《金米,大地的耳子》能传递正能量,引发人们对土地、对梦想、对坚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