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在清涧县文化馆演唱(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马腾文/图
白明理是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天生一副好嗓子。他的声音明亮、圆润,富有穿透力。
白明理出生在清涧县东拉河乡郝家濞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拜师学艺的过程中,他走过了一条坎坷、曲折的路。
1951年,村里请来戏班办学,打小就爱唱歌的白明理想去戏班学戏,可是家里的大人不许。在那个年代,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学唱戏就是不务正业。
父母的阻挠、亲戚的劝说,都动摇不了白明理的决心。老师在屋里教,他就在屋外偷偷学,有时趁老师不注意挤进教室蹭一堂课。
为了学唱戏,白明理与家人有了矛盾。有一次,因为着急去看戏,他干农活时心不在焉,母亲气得用刀背向他肩膀上砍了过去。委屈的他揉着红肿的肩膀,跑去亲戚家借来三弦,弹了整整一夜。
那一夜,从表达愤懑的弹拨到被三弦美妙的旋律感染,白明理竟学会了弹三弦。
白天,白明理常常赶着羊群,追着戏班看戏。他敲击着石头伴奏,清脆高亢的声音,引得戏班的演员不时发出感慨:这个拦羊小子有天赋。
无论村里村外,谁会唱什么歌,白明理都要去听、去学。每当村里有庙会和文艺活动,他都要去凑个热闹。平常干农活休息之余,他就在没人的地方唱上几嗓子。
2005年,白明理在一次陕北民歌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两万元奖金。那个年代,两万元可以在县城买一套房,比在家务农收入高得多,家人受到了极大震撼。
获奖后,白明理依然在村里种地。他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努力,渐渐在周边地区出了名,时常参加演出。
2008年,白明理被评为陕北道情省级非遗传承人。2017年12月,白明理担任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项任务“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陕西汉语言方言调查清涧课题的发音人。2018年5月,白明理获得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白明理创办了道情传习所。
截至目前,他带出了300余名学员。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12岁。他还多次与县文化馆合力举办培训班,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全县小学讲授清涧道情。今年已82岁高龄的白明理依然耳不聋眼不花,唱腔高亢清越、字正腔圆。
10月10日,天气晴朗,傍晚的火烧云将天边映得通红。白明理坐在自家门口的摇椅上,突然听见乡间儿童对唱民歌。他的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嘴里忍不住轻吟:“城乡皆有传习声,非遗繁花缀清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