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张梅
访谈嘉宾:
咸阳市科技局局长 杨冲锋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 张胜
问:请介绍一下“科技大使”的遴选机制和主要工作。
杨冲锋: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我们决定从高校、科研院所聘任一批专家教授作为“科技大使”,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2021年,我们起草了《咸阳市“科技大使”工作服务指引》,印发了《关于征集咸阳市“科技大使”的通知》,结合申报人基本情况、科技资源统筹能力、与咸阳合作程度、社会影响力、推荐人评价等综合因素,遴选出第一批“科技大使”。随后,我们逐年扩大“科技大使”招聘范围,吸引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加入到“科技大使”的队伍中来。2024年,我们进一步扩大“科技大使”的征集范围,申报人工作单位除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服务机构外,还涵盖了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和孵化器运营公司等。咸阳“科技大使”工作模式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
问:在区域科技创新工作中,“科技大使”工作模式有哪些创新点?
张胜:在区域科技创新工作中,“科技大使”不仅加强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加快产业化的有力抓手。
“科技大使”作为政府和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交流的桥梁纽带,对高校、科研院所内部及区域产业特色都有一定了解,能够及时根据区域的需求从高校筛选出契合度高的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持续跟进并对接科技服务需求,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及科技成果在区域落地转化。
“科技大使”队伍基本都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大使”与成果持有人往往是一个单位,相互认识,可以更加有效了解到成果持有人的真实想法,对推进成果落地有很大推进作用。同时,“科技大使”均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项目所涉技术容易理解,可以与咸阳技术经理人互相配合,精准匹配到所需的合作企业,进一步促进成果落地。
问:“科技大使”在促进成果转化中都发挥了哪些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效?
杨冲锋:“科技大使”队伍在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特别是发挥好西安—咸阳创新驱动一体化作用,推动西安市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向咸阳流动扮演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是连接科技成果研发端与转化端的“红娘”,串联起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全链条。此外,“科技大使”也是咸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智囊团”,为我们在方向引领和政策制定上出谋划策。他们分布在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同领域、不同岗位,有助于咸阳在高质量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高标准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中明确方向、开阔视野、拓宽路径。
通过聘请“科技大使”,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科技成果与咸阳产业对接的效率与成功率得到极大提高,为咸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和人才资源,形成产才共融、良性互动的格局。
在构建合作交流机制方面,紧扣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科技大使”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搭建起合作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在解决产业技术难题方面,“科技大使”为科技项目的精准对接牵线搭桥,成为技术与市场有效连接的纽带,通过技术转让、“揭榜挂帅”等方式有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科技大使”积极融入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通过宣传推介,推动了多项科技成果在咸阳落地转化,支撑了产业发展。
问:面对新时期、新任务,陕西应如何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统筹资源推动全省各地产业发展?
张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统筹资源推动地方产业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各区域优势,建立研发在西安、生产在地方的协同机制,促进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推进成果转化项目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不断完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根据区位和产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三是优化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成果转化基金,保障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需求;四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未来技术,围绕集成电路、脑机接口、工业母机等重点创新链布局未来产业链,培育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