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席晨
9月26日,西安市碑林区张家村街道科研社区工作人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社区居民刘新民送来一面锦旗,感谢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将自己从被骗的深渊拉回。
几年前,刘新民在申请公租房时,被谎称可以帮忙办理的“假中介”所骗,交付了几万元,却迟迟等不到任何结果。去年,科研社区工作人员在摸排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并主动介入,为刘新民提供相关法律咨询服务,引导他打赢官司追回损失,同时为他全程帮办代办了新的公租房申请。
“以前总想着不花钱就办不成事,没想到社区能实实在在帮咱群众解决问题!”握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手,刘新民激动不已。
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诉求,得益于该社区探索推行的“民情气象站”服务模式。
科研社区辖区老旧小区较多,流动人口多、老龄化较为严重等特点对社区治理工作提出挑战。如何及时掌握社区民情动态,知民所需、精准服务,是社区日常工作的“重头戏”。在社区党委一次次集体“头脑风暴”中,“民情气象站”服务模式应运而生。
“我们使用‘晴、阴、雨、雪’四种气象符号将民情信息进行科学动态分类,对应建立‘白、蓝、黄、红’四色响应机制,将群众需求按事情轻重缓急分为四个层次,由社区党委建立的‘气象员’小分队进行闭环跟踪解决,开展针对性服务。”科研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方瑞介绍。
“民情气象站”运行以来,先后解决了各小区房屋渗水、路面积水、电梯老化、围墙倒塌等问题500余件,增设电动车停车位120余个,一批事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近年来,张家村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核心”动力作用,坚持以组织建设为统领、党群联动为动力、下沉服务为手段,聚焦群众身边“关键小事”,创新推行小区邻里服务站、“融救联助”服务体系等一批基层治理模式,常态化开展“为民办事我承诺”“小区邻里节”等活动,将社区治理延伸至小区治理,形成聚资源、聚人心、聚活力的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9月上旬,黄雁社区的高思德老人在家中又一次接受了辖区理发店助老志愿者提供的上门理发服务。像这样的定期上门服务,已持续了近一年半时间。
“我们社区共有14个小区,不仅常住人口多,特殊困难群众也多。为更好解决特殊群体急难愁盼,去年6月,社区推出全省首个‘融救联助’服务体系。社区工作人员用近100天时间深入各小区院落进行走访摸排,详细掌握群众情况,收集整理困难群众实际需求并建立心愿清单,开展精细化供需匹配。”黄雁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武晶晶说。
今年84岁的高思德是一名老兵,老伴去世早,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腿脚不方便的他日常出门很困难。社区工作人员为老人定制了“幸福清单”,将其个人情况和日常诉求一一记录,调配各方资源定期上门服务。
7月9日代理儿女服务、7月18日上门义诊、8月5日上门理发……翻开高思德老人的“心愿清单”,基本情况、个人心愿和爱心认领机构一目了然,每期完成的服务项目清清楚楚地记录在册。而在黄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这样的“幸福清单”已经积攒了厚厚一摞。
“除发挥支部党员干部和在职‘双报到’党员干部力量主动提供服务外,社区还积极统筹链接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资源参与困难群众‘物质+救助’服务,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特色鲜明、实用实惠的服务救助项目,同步打造嵌入式社区服务点,不断完善‘融救联助’服务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专业化、人性化、多元化的服务。”黄雁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潇介绍。
截至目前,黄雁社区已整合17个政府职能部门实施救助政策供给53项,汇聚辖区内38家社会组织、25家驻地单位、86家生活服务企业及260多名爱心志愿者参与服务项目供给,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帮扶格局。今年,黄雁社区“融救联助”服务体系获评西安市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