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蟾蜍玉兔纹瓦当。

8月30日,淳化县文博馆讲解员陈阳在介绍蟾蜍玉兔纹瓦当。

8月30日,在淳化县文博馆,年幼的郑钧鑫被汉代瓦当吸引。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琚鹏飞摄

扫描二维码了解蟾蜍玉兔纹瓦当
蟾蜍玉兔纹瓦当
姓名:蟾蜍玉兔纹瓦当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西汉时期
出土地:淳化县甘泉宫遗址
年龄:2100余岁
户籍登记时间:1979年
现住址:淳化县文博馆
本报记者 琚鹏飞 通讯员 黄佳楠
春秋时期的动物纹壶、不同朝代的青铜镜、风格各异的石造像、表情独特的布袋和尚像……8月30日,在淳化县文博馆,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引得游客驻足观赏。
馆内醒目位置陈列着许多制作考究、纹饰多样的汉代瓦当,包括蟾蜍玉兔纹瓦当、龟蛇雁纹瓦当等动物纹瓦当和甘林瓦当、长毋相忘瓦当等文字瓦当。汉代文字瓦当以文字为主要装饰,上面雕刻的文字多为小篆和隶书,体现了汉代文字艺术的成熟与审美追求。动物纹瓦当上有生动自然、富有趣味的纹饰,代表了古人对自然和神话的关注。
展厅中,一枚刻有兔子、蟾蜍图案的瓦当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这枚瓦当造型精美、纹饰独特,让我忍不住想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游客苟言悦说。
“这枚西汉时期的蟾蜍玉兔纹瓦当纹饰稀有,1979年出土于淳化县甘泉宫遗址,堪称瓦当中的珍品。动物纹瓦当与文字瓦当虽然在艺术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它们共同见证了汉代社会文化的深厚底蕴,反映出汉代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变迁,是研究汉代艺术、社会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淳化县文博馆讲解员陈阳说。
壹 偶然发现,文物重见天日
“这件文物,是馆内曾经专职负责文物保护管理与研究的老同志姚生民在一次文物调查的途中发现的。”淳化县文博馆馆长席敏介绍,姚生民从事文物保护和文史研究工作40余年,先后出版了《淳化县文物志》《甘泉宫志》等系列专著,很多游客从他的专著中了解淳化、认识淳化。不少游客一看到淳化大鼎、一提到甘泉宫遗址,就会想到他。
甘泉宫遗址位于淳化县城以北的甘泉山南麓,由汉武帝刘彻在秦二世胡亥所造林光宫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是当时仅次于汉长安城未央宫的一处重要离宫。
“甘泉宫遗址占地广阔。遗址范围内发现建筑台基50余座,可以想见当年甘泉宫的规模之大。”席敏介绍,遗址附近出土的秦汉时期的文物不可胜数,目前馆内珍藏的很多文物都出土于甘泉宫遗址。
1979年4月中旬,姚生民在甘泉宫遗址附近进行文物调查,来到甘泉宫遗址南边的董家村。在与村民王长权交谈过程中,王长权家院子树下一枚沾满泥污、面覆于地的瓦当吸引了姚生民的注意。姚生民捡起瓦当,剔除覆盖其上的泥污,一只蟾蜍和一只兔子的图案渐渐清晰。
“这一发现,对多次到访甘泉宫遗址、采集过许多瓦当的姚生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席敏说,甘泉宫遗址出土的瓦当纹饰丰富多样,但刻有蟾蜍与兔子图案的瓦当还是首次发现。
姚生民敏锐地察觉到这件文物的重要性,询问王长权后得知,这枚纹饰特殊的瓦当是王长权不久前在村北农田耕作时发现的。
“一个不寻常的发现,让姚生民的调查之旅充满了意外惊喜,也让这枚珍贵的瓦当得以重见天日。”席敏说,“1989年10月,陕西省文物鉴定专家组来淳化县鉴定文物,将蟾蜍玉兔纹瓦当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贰 构图精巧,纹饰雕刻细腻
瓦当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那时的瓦当呈半圆形,纹饰古朴稚拙,多以素面为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瓦当纹饰变得丰富多样,富有内涵。
秦汉时期,瓦当的发展达到高峰。秦代瓦当以写实的动物纹样居多。到了汉代,瓦当的纹样多是表示祥瑞的云纹。这个时期,文字瓦当出现,主要以“长生未央”“长生无极”“长乐未央”之类的吉语为主。“在汉代,动物纹样的瓦当减少,生动活泼的蟾蜍、兔子形象更是十分少见。所以,这枚瓦当非常珍贵。”席敏说。
陈阳介绍,蟾蜍玉兔纹瓦当直径17厘米,边轮高0.5厘米,部分位置有残缺。瓦当整体呈深灰色,质地坚硬。蟾蜍玉兔纹呈浮雕状,上半部雕有一只兔子。这只兔子不同于常见的卧兔形态,而是表现了兔子奔跑时的瞬间。
“这只兔子四肢腾空,短尾上翘,双耳后拖,小口半张,展现出奋力奔跑的形态。”陈阳说,兔子的脊背上装饰着四道长长的翼纹,由此可见,它并不是一只普通的兔子。
“瓦当下半部分的蟾蜍圆目凸起、四肢浮动,显示出蹒跚挣扎的模样,大腹圆鼓、舌尖长伸,突出了贪食的特征。”陈阳说,玉兔、蟾蜍主体四周有蔓草样式的花纹。文物专家推测,这些花纹可能代表月宫桂树的树枝。
“蟾蜍玉兔纹瓦当上雕饰的两只动物,兔取侧形,蟾蜍俯视,整体造型生动传神。这样的艺术处理手法最能体现它们各自的特征。”席敏说,奔跑的兔子和静止的蟾蜍,一轻盈一笨重,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平衡之美,让人充分感受到瓦当中蕴含的生命力。
“这枚纹饰设计精巧、刻画生动、制作考究的瓦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建筑美学的追求和对生活情趣的关注。”席敏说,作为秦汉瓦当发展高峰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枚瓦当不仅见证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和民间风俗。
叁 月宫纹样,瓦当寓意美好
在瓦当陈列区,陈阳的讲解吸引一对祖孙驻足。看着雕刻精美的蟾蜍玉兔纹瓦当,年幼的郑钧鑫指着瓦当上的兔子图案提出了疑问:“这只兔子是不是住在月亮上的那一只?”
“文物专家曾推测这枚瓦当代表的是月亮,纹饰描绘的就是玉兔和蟾蜍在月宫中的景象。”陈阳笑着说,在古代民间传说中,玉兔、蟾蜍的形象代表了月宫,现在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嫦娥偷吃长生药之后,奔月而居于广寒宫,一只玉兔常伴她左右。
“蟾蜍与月亮的关系起源于嫦娥奔月故事的另一版本,嫦娥飞到月亮里变成了月精——蟾蜍。”陈阳介绍,据东汉张衡《灵宪》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由此可见,古人认为蟾蜍是嫦娥奔月后的化身。”陈阳说。
在西汉时期,多数典籍也佐证了月中蟾蜍与玉兔并存这一说法,刘向的《五经通义》记载:“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
古人认为,月亮始终在盈亏中周而复始地运动,月亮寓意着长生不老,与月亮相关的玉兔、蟾蜍,也象征着长寿和生命力。
汉初,统治者大兴土木,瓦当作为建筑重要构件,随之得到了大批量生产。汉代瓦当体现的不仅是皇权威严,还承载了使用者的个人愿望,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西汉时期,甘泉宫的祠神活动尤为突出、活跃,汉武帝追求成仙和长生,尤敬鬼神之祀。”席敏说,蟾蜍与玉兔的组合,并非偶然,寄托着古人追求长生的美好愿望。
神话故事、文学艺术、科学实践,回顾历史,在不同的时期,古人通过各种方式探索长生这一主题。“古人对长生的追求一直存在,蟾蜍玉兔纹瓦当就是最直观的证明。”席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