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0日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

张小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高校思政课的丰厚资源。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高校思政课,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从而培养出坚定“四个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在教育内容上扎实提升“第二个结合”的效度。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高校思政课要超越简单的知识传授,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如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社会治理智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能够理解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结合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让学生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深化国家认同。要深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汲取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营养,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入实践意义。在讲生态文明时,引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通过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洞察,引导学生关注时代问题,思考时代课题,培养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在教育方法上促进“第二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堂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将“第二个结合”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同时,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紧密合作,挖掘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有效切入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科研发展充分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教育相结合,促进思政教育内容不断优化。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发展,抓好课堂教育主阵地,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等平台载体,用好用活日常校园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学习生活实践中获得思想引领、价值涵养。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育人者要先受教育。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自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同时,高校要重视朋辈引领的力量,用青年榜样故事激起学生的共情共鸣,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切实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要在教育环境和教育载体上强化“第二个结合”的实践价值。在教育环境上,高校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通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如举办讲座、研讨会、展览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等内容,生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和传播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筑牢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的根基。在教育载体上,高校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交互平台、数字化沉浸体验等方式,制作一系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题的网络课程,或者拍摄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纪录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内容更好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青年学子求知欲,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样情境中提升素养、习得知识、增强本领。此外,高校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沉浸式体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重要节庆活动、历史遗迹保护、非遗技艺制作等,上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地体验课,让学生在近距离接触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明魅力的基础上,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