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镇馆之宝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6日
秦兵马俑
赫赫威仪 猎猎秦风

临潼区博物馆保存的秦兵马俑(资料照片)。

临潼区博物馆保存的秦武士俑(资料照片)。

临潼区博物馆办公室副主任和理宁介绍首批出土的秦兵马俑(资料照片)。

扫描二维码了解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

姓名:秦兵马俑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秦朝

出土地:西安市临潼区晏寨公社(今骊山街道)

年龄:2200多岁

户籍登记时间:1974年

现住址:临潼区博物馆

本报记者 陈志涛文/图

今年是秦兵马俑发现50周年。

说起秦兵马俑,许多人首先会想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气势恢宏的“地下军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丽山园两个部分。今年暑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累计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

但很少有人知道,首批出土的5尊秦兵马俑并不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而是作为镇馆之宝,在临潼区博物馆收藏、保管了50年。

“1979年,在国家专项经费的支持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陪葬坑的原址上拔地而起,为后续发掘的秦兵马俑提供了就地保护、展陈的有利条件。”8月31日,临潼区博物馆副馆长刘方说,“但是,因为发现、修复、鉴定、保护都与临潼区博物馆息息相关,首批出土的秦兵马俑便继续保存在我们馆中。”

首批出土的秦兵马俑与临潼区博物馆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它们与后续发掘的8000余尊秦兵马俑有何联系与区别?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临潼区博物馆一探究竟。

壹  首批出土的秦兵马俑

1974年,临潼大旱,掀起了打井浇地、抗旱保苗的生产热潮。

“老赵,你赶快来!西杨打井时发现了好多瓦人,头比真人头还大,还有铜箭头和‘铅砖’……”1974年4月25日,当时还是临潼县文化馆(临潼区博物馆前身)馆员的赵康民接到晏寨公社工作人员的一通电话。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赵康民又惊又喜。他当即放下手头的工作,火速赶到现场。

到了打井工地,赵康民看到井周围横七竖八放着陶俑的残肢,井口南壁保存完整,东壁两行通缝砖仍存。

这明显是一个陪葬坑。除了残破的陶俑,现场还发现了灰黑色的砖块以及铜弩机、铜箭头等文物。

赵康民马上下到井底,对现场进行分辨,又仔细观察土层结构,对较为完整的陶件进行分析。“这是俑!这可能是秦朝的俑!”赵康民告诉村民。

赵康民随即雇来村民将陶片收拢,装了整整3架子车送回临潼县文化馆,然后,找村民把挖出来的新土全部细细过筛,将所有的残片碎渣收集起来。

对陶俑残片进行归类,清洗茬口,用树脂胶黏接,用石膏填补残缺处……经过修复,两尊陶俑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模样:身穿战袍,腰系束带,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齐头履,双臂下垂,左手五指并拢,右手半握,拇指上翘。

凭着专业知识,赵康民断定这是秦朝武士,并将其命名为秦武士俑。

随着修复工作的继续,陶俑碎片终于被全部拼接起来,带给人们更多惊喜:秦车士俑1尊、秦武士俑3尊、陶马1匹。

“这匹陶马身长约2.1米,通高1.72米,身形匀称、膘肥体壮,与秦始皇帝陵园内马厩坑出土的真马的比例基本相同,说明它是以真马为原型塑造的。”临潼区博物馆副馆长刘方介绍,“秦人向来以养马著称,到秦朝时养马业更盛,中央和地方都有养马的厩苑,以供骑兵和车兵用马。这匹栩栩如生的陶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朝战马的选用标准。”

“秦武士俑是对步兵形象的还原,秦车士俑则体现了秦朝军事组织中战车部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刘方介绍,这尊车士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小腿上绑着护腿,头戴介帻,比武士俑的装备更精良。

“这尊车士俑,右手半握前伸,保持着持有矛、戈等长兵器的状态;左手呈下按状,生动地反映了甲士手扶战车的姿态。”刘方说,秦车士俑的形象与秦朝的战车配置是相符的。秦朝的战车一般配有甲士3人,1人居中控制战车,左、右两侧的甲士手持兵器与敌人格斗,有时还要下车推车或与敌周旋。

“这组按照秦朝士兵真实形象塑造的兵马俑,正是秦朝强盛军容的生动缩影。”刘方说。

贰  被“唤醒”的“地下军阵”

1974年,正当赵康民专注于秦兵马俑的修复工作时,回乡探亲的新华社记者蔺安稳闻讯前来。蔺安稳的报道很快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加快了秦兵马俑发掘的进程。

国家文物局立即派专家赶赴陕西,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发掘。1974年7月15日,包括赵康民在内的秦俑考古队正式进驻西杨村考古工地,勘探并发掘大型兵马俑坑,直面秦陵陪葬坑的未解之谜。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陆续被发现,越来越多的车士俑、武士俑出现在世人面前,一同面世的还有大量的军吏俑、骑兵俑、立射俑、跪射俑等,共同构成了雄壮威武的军阵。

从出土的位置来看,首批发现的秦兵马俑位于一号坑东南角,位居军阵的最前列,象征着守卫秦始皇陵的精锐部队。“秦兵马俑是历代帝王陵墓中唯一按照1∶1的比例制作而成的陶俑,身材非常高大,最高的达1.96米,最矮的也有1.72米,平均身高1.8米,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的平均身高。”刘方说。

“首批发现、修复的秦兵马俑,在造型、工艺等方面与后续发掘的8000余件基本一致,但这些秦兵马俑在人物面部的刻画上又各有千秋,千人千面。”刘方说,仅临潼区博物馆的4尊秦兵马俑,其相貌、神态就有明显差异,或严肃,或沉稳,或轻快,但又都流露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

秦兵马俑的横空出世,为研究秦朝的墓葬制度、政治、军事、社会生活、雕塑艺术、青铜铸造技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前,秦始皇陵周围也曾出土过陶俑,但都是一些体积不大的跪俑。这种像真人一样的陶俑,还是第一次被发现,在海内外引起轰动。

“秦陵陪葬坑的埋藏深度仅6米左右,很容易被后人发现。但千百年来,人们与其失之交臂。”刘方说,正是在以赵康民为代表的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沉睡两千多年的秦兵马俑终于被“唤醒”。

叁  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

无论是武士俑、车士俑,还是其他类型的秦兵马俑,都对细节刻画有着近乎极致的追求,是秦朝的工匠为后世留下的艺术精品。

如此精美的陶俑是如何制作的呢?临潼区博物馆办公室副主任和理宁介绍:“经过对陶俑残片的研究,我们发现陶俑制作采用了模塑结合、以塑为主的方法,并辅之以堆、捏、贴、刻、画等多种技法。”

具体而言,工匠先制作一个脚踏板,增大陶俑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再堆塑脚、腿;躯干部分用泥条盘筑成型,再塑出衣服和铠甲;俑头的塑法比较复杂,一般是先用模具做出粗胎,堆塑出后脑勺,粘贴上耳朵,塑出发髻,再刻画眼睛、眉毛、嘴巴等细部,胡须是用泥片贴上后再进行刻画。

泥胎做好之后,要经过一段时间阴干,然后入窑烧制。然而,陶俑、陶马的烧制绝非易事。“因为陶俑、陶马的体腔都是空心的,最薄的地方厚度不足2厘米,最厚的部位却达10余厘米。在烧制过程中,如果火候不足,就会出现陶质疏松、色泽不一的现象;反之,会出现裂纹、变形,甚至爆裂。”和理宁介绍,“我们馆藏的4尊陶俑和1匹陶马色泽纯、密度大,可谓上乘之作。这说明秦朝的工匠在焙烧大件陶器时火候把握适度,对由泥坯到干胎、干胎到烧结这两个环节的收缩比例都掌握得十分准确。”

“临潼区博物馆作为首批出土的秦兵马俑的收藏单位,肩负着保护好、展示好这批珍贵文物的重要使命。”刘方说,近年来,临潼区博物馆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紧密合作,有针对性地做好兵马俑底座加固、除尘、保养等维护事宜,并计划进一步改善收藏环境,创造恒温恒湿保存条件。

今年暑期,临潼区博物馆打造了“秦文化展示研学项目”。“除了秦兵马俑,我们还收藏了大量秦陵出土的兵器、建筑材料、度量衡和栎阳都城文化遗存。我们将这些秦朝元素有效整合起来,优化展览布局,提升游览服务,让更多人能透过秦兵马俑、透过秦朝文物,感受到大秦帝国的辉煌与荣耀,感受到古代灿烂的文明。”刘方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