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九月三日,西安慈善心羽爱心家园,志愿者在陪孩子画画。
本报记者 李羽佳文/图
访谈嘉宾
“中国好人”、西安慈善心羽爱心家园创始人 常向阳
陕西省道德模范、省慈善协会爱心大姐志愿者服务队队长 邱华
西安市莲湖区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集贤书院院长 王先锋
慈心为人,善举济世。
捐走路步数、捐阅读时长、捐积分,看似微不足道,也许就能为农村老人提供一餐饭、在戈壁滩上种下一棵树;开学前的慈善助学活动、寒冬里的送暖活动……安老、扶幼、助学、济困,慈善将爱心和善意汇成暖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百姓。
9月5日,恰逢我国第九个“中华慈善日”,记者采访了在陕西从事慈善事业多年的模范人物,倾听他们如何以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参与慈善,激发全社会的慈善热情。
问:请各位介绍一下多年来与慈善之间的情缘。
常向阳:2017年,在西安市莲湖区西大街一间不足200平方米的出租屋内,我和志愿者一起创办了西安慈善心羽爱心家园,免费为省内外困境家庭的大病患儿及家长提供食宿。目前,爱心家园已帮助了省内各地以及甘肃、青海、山西、河南等省(区)的2400多个困境患儿家庭。
邱华:20多年前,我被山区困难家庭学生艰难求学的事迹打动,开始资助他们,并走上公益事业的道路。2010年,我和众多爱心人士一起,在省慈善协会的指导下,组建了爱心大姐志愿者服务队,每年都会去山区、社区开展帮困献爱心活动,足迹遍布青海玉树、甘肃舟曲、四川凉山等地。
王先锋:2019年,我在周至县四屯镇辛庄村发起开办公益食堂,为村里的30多位独居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为了让这件好事能持续进行,我成立了集贤书院,通过义卖书画作品支撑公益食堂的开销。书院成员有高校书画专业的教授和学生,他们也是公益食堂的志愿服务者。
问: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多年,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邱华: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之初只有不到10人,现在已经发展成千人团队,有机关工作人员、大学生,还有退役军人、退休人员,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年龄最大的80多岁。多年来,服务队在范围领域、内容方式、参与主体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助学、助老、助残、助困,关爱老兵和环卫工人,还动员各方力量为受灾地区提供援助。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志同道合者的鼓励和支持,是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也让志愿服务活动更加丰富。2023年10月,我们与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共同发起的“一老一小”温暖过冬活动,吸引师生、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捐款活动。我们与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的教师一起,将爱心物资送到贫困山区的老人和孩子手中。
西安是一座有爱、有善的城市。20多年间,我们筹集了约5000万元善款投入公益事业,参与的项目越来越多,帮助过上百万人,公益事业的凝聚力也越来越高。我希望余生能继续带领团队把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汇聚爱的涓涓暖流,奏响古城动人乐章。
问:慈善事业惠民生、暖民心。如何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
常向阳: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慈善事业的深度参与让我深刻认识到,真心实意为需要帮助的人排忧解难,竭尽所能为他们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要提高公众参与慈善的积极性,首先是加强慈善文化的传播,让慈善的意义与价值深入人心,激发更多人的善行义举。同时,政府要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表彰先进等激励措施,鼓励更多人加入慈善行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类社会公益力量为困难群众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医疗援助。其中,专业医务社工的加入,不仅为救助中的病患家庭提供了专业的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还在医患之间搭建起促进信任的“连心桥”。在西安慈善心羽爱心家园,我们也开始探索进行个案的特殊救助。我们将加强与医院、医务社工团队的沟通,达成紧密合作,为处于困境中的儿童及家庭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西安慈善心羽爱心家园全年无休,在这里,总有一盏灯为异地就医的患儿家庭亮着。
问:作为一名深度参与者,您对慈善事业有着怎样的理解?对未来有怎样的期望?
王先锋:人的善念与生俱来,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它会生根发芽。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心存善念,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善事,哪怕是举手之劳帮助身边的人,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我做公益食堂项目到今年已经是第6个年头了。这些年来,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但看到高龄独居老人脸上洋溢的笑容,听到他们子女感谢和肯定的话语时,就觉得做什么都值得,那一点困难不算什么。
此外,我还发起了公益学堂项目,为书法绘画爱好者免费培训,已经举办了9期培训班。学员们既是公益的受益者,也是公益活动的参与者、践行者。他们积极参与公益食堂项目的经费筹集、日常管理、风险防范等工作。
慈善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一点点,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我希望全社会都来参与慈善这个伟大的事业,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力所能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