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刘光朗在演唱《巴山顶上修堰塘》。
8月22日,记者来到被誉为“陕南民歌王”的刘光朗家中。已经87岁高龄的刘光朗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讲到成名作《巴山顶上修堰塘》时,他更是直接唱了起来,声音洪亮,眼神灵动,再配合上手势,当年的创作场景仿佛出现在眼前。
1970年,刘光朗和马骥家从镇巴县城出发,去简池镇体验生活。“途中,几名工人拦下我们,说前面马上要放炮了,让稍等一下。”刘光朗回忆,就在他们说话间,一阵阵炮声传来。瞬间,山间的顽石被炸开。这一场景激发了刘光朗和马骥家的创作灵感。他们一个编曲,一个作词,很快就完成了《巴山顶上修堰塘》。
词曲都好了,谁来唱呢?当时,他们本打算让一位城固籍的女歌手演唱,可试了几次都唱不出那个味道。于是,马骥家提议让刘光朗演唱。
“在此之前,我主要负责编曲,很少上台演出。当时,真是被架到那里了。我只好拿着自己的手风琴上台了。没想到,一曲唱罢,反响很好。大家还开玩笑说,我是镇巴土里‘挖出’的新宝贝。”刘光朗笑着说。
从那以后,刘光朗开始频繁登上各种舞台,和镇巴民歌一起走出了大山。他把镇巴民歌从汉中唱到西安,最后唱到了北京。197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8天播放《巴山顶上修堰塘》,刘光朗的歌声随着电波传遍大江南北。
曾有朋友问刘光朗:“你为啥不走出大山,去谋求更大的发展?”他说:“我被这里的民歌羁绊了,缠住了身子,走不脱了。”
这种羁绊起于何时?他说,可能是小时候的一个雨天,全家人围在火炉旁听外婆唱整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调民歌时;也可能是在听大人在田里唱起《薅草歌》,恍惚间让到手的泥鳅逃脱的那一刻……
去年,凝聚了刘光朗多年心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巴民歌曲谱集成》正式发行。全书收录600余首镇巴民歌,填补了镇巴民歌曲谱传承工作的空白,全面保存了镇巴民歌资料。
“这本书的出版了却我的夙愿。镇巴民歌不能只有词,歌是要唱出来的。此书加上之前出版的《镇巴民歌汇总》,就是对镇巴民歌最完整的静态保护。”刘光朗说。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巴民歌曲谱集成》后记的最后,刘光朗写了这样一句话:“镇巴民歌,我的爱人,爱你到终生。”
这位老人,用一生践行着这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