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文化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9日
“西北匾王”的收藏故事

本报记者 杨露雅

“我们馆的镇馆之宝是这块清乾隆年间的圣旨匾。与一般的匾额不同,它的内容是乾隆皇帝赐给一个家族的三道圣旨,每一个金色的字都在诉说这个家族的荣耀……”8月23日,在汉中市城固县的汉文化匾额博物馆,该馆馆长、汉族传统匾额制作工艺第五代传承人付昭瑞谈起收藏的各式匾额,如数家珍。

匾额是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国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从小受父辈的熏陶,我喜欢上了匾额。最初,我只是想把家里收藏的老匾额保护好,让它们能长久地传承下去。后来,我开始和舅舅深入学习匾额的修复和制作,对匾额的爱越来越深,便萌生了开办博物馆的想法。”付昭瑞说。

2006年,付昭瑞成立了匾额保护馆,对部分老匾额进行展示。

经过11年的准备,2017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付昭瑞创办了汉中首个民办博物馆——汉文化匾额博物馆,并免费对外开放。目前,该馆累计接待参观和研学的群众达30多万人次。

汉文化匾额博物馆馆藏匾额1130余块,数量还在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其馆藏量在全国匾额博物馆中排第5位、西北第1位,付昭瑞也被誉为“西北匾王”。付昭瑞还入选了2019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2023年,他被授予汉中传统匾额制作技艺汉中市优秀传承人称号。

为了保护博物馆里的匾额,付昭瑞没少下功夫。匾额体积大、不便收藏携带,大多散落民间,或腐蚀残损,或被人拆解当作普通木板,保存现状不容乐观。为此,每当听说哪里有老匾额,付昭瑞都第一时间前往了解情况,竭尽所能将其收入博物馆保存。

2018年,付昭瑞在手机上看到有人在出售一块写着“阆苑萱荣”4个字的匾额,便赶紧驱车前往。当他来到古董店时,老板告诉他,就在几分钟前,这块匾额已经被两位来自西安的人买走了。

付昭瑞立马开车抄近道去追。在追至上元观收费站附近时,终于看到一辆陕A牌照的车和后备箱里的匾额。在多番商讨下,付昭瑞终于打动对方,将这块匾额留在了“家乡”,双方也因为对匾额的喜爱成了朋友。

为什么执着于购买这块匾额?付昭瑞说:“它原本就挂在城固上元观镇的衡家大院,属于城固历史的一部分。我希望它能留在当地,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

除了收藏旧匾额外,付昭瑞不时会制作一些新的匾额。“汉族传统匾额制作工艺是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匾工艺流程复杂,包括选材、制坯、嵌补、刮腻、上漆、水磨、风干、描字、雕刻、贴金、鎏金、描粉、擦漆等工序。”付昭瑞介绍,雕刻是对书法艺术的第二次表现,也是匾额制作中的精髓,可谓“刀法因书法而成,书法因刀法而神”。为此,他专门研习了书法,只为更好地展现匾额的神韵。

如今,机器制匾逐渐兴起,但付昭瑞始终坚持手工制作匾额。“匾额及其制作工艺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颗珍贵的明珠。我一定要将这门老手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让更多人了解匾额、爱上匾额。”付昭瑞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