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镇馆之宝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3日
殷簋
西周基层治理体系的见证

殷簋的主体。

殷簋的盖子。

殷簋主体(左)与盖子(右)铭文拓片。 本报记者 师念摄

8月20日,铜川博物馆讲解员李清霞在介绍殷簋。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见习记者 李怡佳摄

扫描二维码了解殷簋

殷簋

姓名:殷簋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西周中期

出土地:铜川市耀县(今耀州区)

年龄:2000余岁

户籍登记时间:1984年

现住址:铜川博物馆

本报记者 师念 见习记者 李怡佳

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青铜器,且多刻有铭文。这些青铜器成为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其中,簋是标志性的器具之一。

铜川博物馆珍藏了一件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青铜簋——殷簋。这件青铜器上刻有82字铭文,是目前铜川市内出土的所有西周时期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对研究西周时期册命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壹  殷簋的发现

1984年,铜川市耀县(今耀州区)儒柳村村民刘育华,将一批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交给当地博物馆。这批青铜器是他在村后取土时发现的。

这些青铜器为丁家沟窖藏出土,共计6件,殷簋就是其中之一。殷簋的器盖和内底铸有铭文,字迹清晰,布局规整。铭文共8行82个字。研究者依据做器者之名“殷”,将这件铜簋命名为“殷簋”。

簋既是盛食器也是礼器。西周礼制等级森严,饮食所用的器具除实用以外,还起着明尊卑、别上下的作用。所谓“藏礼于器”,周代列鼎制度就是饮食礼仪的反映。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高级的士三鼎两簋、低级的士一鼎一簋。列鼎的数目在当时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不同的鼎盛放不同的肉食。鼎和簋配套使用,鼎一般为奇数,簋一般为偶数。鼎是盛放肉食的,簋是用来盛放黍、稷、稻、粱等主食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盛饭的大碗。

西周时期贵族宴饮必有乐,编钟是当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丁家沟窖藏还出土了4件大小不一的甬钟。其中,一号钟最大,通高37.5厘米,重6公斤;二号钟通高34.5厘米,重5公斤;三号钟通高33.5厘米,重4.5公斤;四号钟通高31厘米,重4.3公斤。

殷簋的时代被判定在西周中期,甬钟的时代被判定在西周中期偏晚。学界认为丁家沟窖藏的时间可能在西周晚期,与西周末年犬戎攻陷宗周、王室东迁的历史大背景有关。

铜川博物馆讲解员李清霞介绍,殷簋口径17.8厘米,底径18厘米,通高22.7厘米,重4公斤。盖母口,折沿,隆顶,有圆形捉手。器身子口,斜腹下垂,口沿两侧有兽首衔环耳,圈足下承三柱足,圈足饰三角夔龙纹,或三角云纹对应3只柱足。3只柱足位置相对较高,足上各饰一个小兽首,与两耳的小兽首略有不同,互相呼应。其颈部饰凤鸟纹带,凤鸟圆眼尖喙,头冠向前下垂,长尾后伸弯卷。

殷簋造型独特。通常见到的簋都是半环耳,但殷簋是兽首衔环耳。此外,圈足下再加兽足或柱足,是西周铜簋的新样式。

铜川博物馆保管陈列部主任任筱虎介绍,殷簋铭文记述了做器人殷于某年二月丁丑日,在周新宫接受周王册命的过程。周王命殷继承其祖辈管理边境东边的5座邑城,并赐给他“巿”和“朱黄”。册命地点在“周新宫”,册命宣读的执行者为内史“音”。殷拜谢叩首,答谢称扬天子赐予的美好礼物,所以制簋以作纪念,希望可以万年使用,子孙后代永以为宝。巿指的是古代衣裳前的蔽膝,形制、图案、颜色按身份、等级不同而有所区别。朱黄则是一种玉器。

贰  “司东鄙五邑”的含义

武王克商以后,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统治,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很多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都分封到了全国各地,建立起了很多诸侯国。被分封之人要对周天子尽纳贡朝觐、出兵和救助王畿等义务。

除了分封诸侯外,周天子和公卿对臣下也会赏赐土地,在都城附近的王畿和岐周之地分封许多公卿大夫。

殷簋上的铭文记载:“命汝更乃祖考友司东鄙五邑。”西周、春秋时期,古人把国都或大城邑称为“都”,把“都”周围的地区称为“鄙”或“野”。“鄙”往往与“都”相对,指都邑以外的边境。东鄙代表了铜川在西周时期所处的地理位置。

历史学家陈絜指出,周王朝控制的区域为若干个都鄙群的复合体。一个城邑加上其周边若干个居民点,便构成一个都鄙群。商周古文字材料与两周传世文献所言及的“邑”,涵盖范围较广。作为政治、文化、宗教、军事中心的王城之类的通都大邑可以叫作“邑”,即城邑;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的、以农作者为主的农村聚落,同样以“邑”为称。

“五邑”是一个行政单位。目前全国发现带有“五邑”的西周中晚期册命金文除殷簋外,还有救簋盖、虎簋盖、元年师兑簋、迁簋、柞钟等。殷簋铭文中的“五邑”是指岐周城东面的5个农村聚落。综合可知,各中心城邑周边的村邑,以五为计加以组合已经普及,从而形成一种凌驾于单个村邑之上的全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这样的行政区划组织,尽管未冠“乡”之名号,但与东周列国普遍推行的“郡县乡里”之乡并无本质区别。

殷簋铸造年代为西周中期,而“司东鄙五邑”之职司,实际上从殷的祖辈便已设立。故学界认为,村邑、乡、都邑三级行政区划的层阶模式,发轫远早于过去的种种推测和预设。

此外,在元年师兑簋和虎簋盖中,册命礼的对象也叫“五邑走马”或“五邑走马御人”。殷簋主人殷作为册命礼的对象,是士的下级属僚,其职责说明士的职官系统中有管理马政与车政的内容。学界也根据其他文物上的相关铭文佐证了西周职官制度中的士有多个等级,且属于不同的系统,职责有侧重或差异。

叁  册命金文的区别

西周中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青铜器铭文,虽占比不大,但因为行文风格高度一致,且篇幅较长,记载的都是周王对臣下的职事任命和赏赐,受到了学界极大的关注,被视为研究西周官制的重要资料。学界也将这类铭文称为册命金文。

西周册命金文分为有明确职事金文和无明确职事授予的金文。如,殷簋铭文中册命诸要素齐全。周王册命殷时有“王若曰”,所赐之物为“巿”和“朱黄”,说明殷政治地位不高,其职责为“司东鄙五邑”。在陕西出土的、有明确职事金文的青铜器还有恒簋盖、逨盘和四十三年逨鼎等。

在周初天命观的影响下,周王获得天子称号,服务于王室、受命于天子成为令人欣羡的荣耀。册命礼逐渐成为大小贵族提高自身政治地位的重要途径。于是,不含职权授受的荣誉性册命开始出现。

陕西师范大学老师黄明磊介绍,西周早期的员方鼎记录了在一次狩猎活动中,员受到周王夸赞而感到骄傲一事;西安市长安区出土的卫簋中“曾令卫”的描述,可知贵族卫此番受命并非初命,很可能周王的再次册命只增加朝服而未调整其职守,故铭文仅记录了赏赐,与授职无关。

册命金文中有一部分受命者是继承祖辈旧职而接受王室册命,像殷簋等文物中清楚显示了某些服务于王室的职务是在特定家族中世袭传承的。而荣誉性册命的受命者,其家族更是早在周初就与王室确立了依附关系。

周王室不能越过各级贵族或诸侯直接管理民众,其管理权只能延伸到直接隶属于自己的土地和民众之上。册命制度在推行初期确实起到了稳定王朝统治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册命制度对王室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它变相瓦解了周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使得王室统治力量逐渐演变成一盘散沙的状态。

周王室极度虚弱,没有能力经受住任何的内外打击,导致册命制度失去了继续推行下去所需要的足够资源。一系列影响下,渴望得到王室册命的小宗家族感到强烈不安,这加速了西周的覆灭。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