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读书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4日
东坡茶韵,雅志清欢
——读《和苏东坡吃茶》有感

全筌

《和苏东坡吃茶》是茶文化学者周重林的新作。他精心梳理了苏东坡与茶相关的多首诗词和多篇文章,辅以权威注释和白话翻译,描绘出一个精致、闲适、清新,充满人情味的东坡茶世界。

周重林轻轻掀开历史的帷幕,让东坡与茶有关的佳句跃然纸上。竹影婆娑间,东坡居士仿佛正以一盏清茗邀你我共饮。

茶与诗,在东坡笔下悠然交融,绘就了一幅幅文人浪漫的生活画卷。作者周重林在该书中细细勾勒出东坡茶的版图。蜀地煎茶的古风,在茶汤中佐以姜、盐等调味料,深深地根植于东坡的生活习惯里。他在《寄周安孺茶》里提到,“姜盐拌白土,稍稍从吾蜀”。苏轼爱茶,又岂止蜀茶呢?“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在疏林渺渺、晚鸦云集的谪途喝焦坑茶;“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柳絮纷飞的时节,两个风雅闲人在山水清佳之地品着阳羡雪芽。苏轼最爱最珍视的还是北苑贡茶,“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在某个华丽的宴会后,苏轼酒后微醺,将皇家赏赐的密云龙小心翼翼地展开,一缕茶香在月色之下氤氲撩人。

喜欢喝茶的人必讲究用水,苏轼也不例外。作者在书中提到,无锡的惠山泉,自茶圣陆羽评点以来,牢牢占据天下第二泉的位置。苏轼泡茶,惠山泉是首选。苏轼有诗云,“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苏轼用惠山泉水点小龙团,茶香千古萦回,滋养了他的文气与才情。

苏轼不仅讲究烹茶用水,对于煮水器具也颇有研究。在他看来,“铜腥铁涩不宜泉”,相比那些带有金属腥气的铜壶铁壶,石质的铫子烧出来的水最接近原味,于是他写道“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东坡的茶诗不仅仅是对茶、水、器的简单记录,还是宋茶美学的典范。周重林认为,东坡于石塔寺所作诗里的四句茶诗,“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简明扼要地点出了宋茶美学的境界:三不点——茶不好不点,景色不好不点,来的人不合适不点。这也正是东坡茶的品格。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东坡笔下化作涓涓诗意,尤为深刻而超脱。苏轼用《史记》的体例、拟人化的手法,撰写了一篇传记小品《叶嘉传》。苏轼托物言志,为“叶嘉”设定了良好的家世背景、坎坷的人生经历及无私的本性,刻画出一个兼济天下、刚正不阿、志向高洁的君子形象。

《叶嘉传》俨然是苏轼自己的写照,通过茶的口吻,让我们瞥见了茶里的人性。文中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真清白之士也”。“清”为茶之上品,也是东坡茶的情趣与态度。在某个斜风细雨的冬日早晨,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与随风飘荡的柳枝使河滩显得妩媚迷离。苏轼提笔写下:“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作者还考究了苏轼诗词中的“清”字。在《江神子·冬景》里,苏轼用清欢表达离别的感伤,“从此去,少清欢”;到了《满江红·忧喜相寻》,清欢便有了别样的意思,“箪瓢未足清欢足”。不是纸醉金迷,不是郁郁寡欢,而是一种清雅之乐。

感官的享受和情感的抒发只是东坡茶之清幽一隅,他在品茶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体悟到人生的真谛,生活的哲理。

熙宁八年冬天,苏东坡收到蒋夔寄来的茶饼。那时候,他刚从杭州到山东密州为官,饮食上的落差极大。收到友人寄来的茶之后,他写道“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人生一世,如肘之屈伸。携小龙团试惠山泉时有之,咀嚼草木聊以自慰时有之,人在草木间,东坡茶里的豁达与超然便呼之欲出了。

品读此书,读者可以跟随周重林的笔触,穿越千年时光,与东坡居士共赴一场场茶与诗的盛宴。

最终,当我掩卷长思,那份由东坡茶诗所引发的思考与感动,却久久不散。东坡的茶,是生活情趣,也是人生哲学,是清欢与哲思的交融,是淡泊与超脱的展现。啜饮这杯东坡茶,人生的酸甜苦辣,似乎都化作一盏茶中的淡淡清香。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