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3日
强化高水平保护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周宾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陕西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大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向“新”向“绿”争做西部示范,强化高水平保护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强化区域协同和全过程管控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落实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针对治理重点污染物和生态退化问题具有跨区域、综合性、难度大、时间久等特点,要强化区域协同、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对于具有复杂性、隐蔽性、潜伏性等特点的新污染物,要加大采取全过程管控和闭环管理等措施。

确保生态安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要加强区域协同,结合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等措施,深入推进“三北”工程和黄河“几字弯”水土保持联防联治和系统治理。要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应用,提高风光发电效率和降低运维成本,并依靠数字赋能,提高荒漠化综合防治水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强化规制引导,持续改善区域空气质量。要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积极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借鉴京津冀等地经验,采取环保排污标准、生产过程管制、价格激励政策等相结合,加大“无废城市”创建力度,推广“以废治污”和能源、化工、制药等领域清洁生产与绿色替代技术应用,推动重点园区和企业科学减碳、农村清洁能源有序替代,加快“以旧换新”,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类柴油货车,推动关中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提升。

实施全过程控制,推进新污染物管控治理。要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新污染物地方性技术规范,建立健全新污染物调查监测和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开展新污染物非靶向筛查和溯源、定量监测、风险评估、防范治理,从而形成源头管控、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闭环管理体系。此外,大力开展新污染物防治科普宣传,加强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引导,增强新污染物管控治理能力。

加大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拓展地理空间绿色版图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观念,力求通过科学、精准、适度施策,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促进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有序推动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调整。要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高质量实施秦岭北麓和黄河流域山水工程,加快完善和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同时,要严守全省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评价,深入推进“标准地”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保障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加快完善绿色生态水网体系建设。要细化落实河湖长制和跨区协调联动机制,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及流域内重要干支流、入出库、源头区站网布局建设全覆盖,提高水情监测网络一体化管理水平。要切实加强工程沿线和库区岸线的生态保护修复和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数字孪生、无人巡护等新技术在水资源调配与管理方面的应用,提高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能力,不断提高治水兴水成效。

积极推进土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要以国家公园创建为契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完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重点野生植物保护相关大数据平台,并加强科普宣传、研学活动和沉浸式体验。同时,要加强主要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的监测评估,摸清保护现状、演变规律和胁迫因子,为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等提供技术支撑。

拓宽实现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按照坚持生态优先,保护自然资源,促进价值转化,增值自然资本的基本逻辑,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落实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持续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系统治理,支撑地区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四水四定”,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大水网,探索“河长+”流域协调和生态系统治理机制,发展“河长+”滨水休闲产业。要运用先进适宜水处理技术,加强建制镇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更加安全、水环境明显改善,加快发展节水产业和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

探索农村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带动实施乡村振兴。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农户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污染治理模式。依托县域城镇、产业园区、创投平台,促进产业生态化,加快培育壮大农产品物流和现代特色农业“链主”企业,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的整体水平。

推动绿色矿业发展,努力实现矿区综合效益最大化。要深入推进历史遗留矿山联合整治,严格开展第三方评估,加强对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和地质环境保护以及土地复垦等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指导。要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努力实现“矿区环境美起来、特色产业强起来、周边群众富起来、地区发展旺起来”。

落实保供和“双碳”目标

推动发展方式向“新”向“绿”转变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低碳转型并非限制甚至停滞发展,而是以确保发展安全和供给稳定为前提和基础。要通过推进“产业―科技―金融”良性循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发展方式向“新”而行、向“绿”转变。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

统筹发展与安全,落实保供与“双碳”目标。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支持现代煤化工、氢能等重点产业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减排,并推进煤电等支撑调节性电源建设,加强电网企业优化运行调度安排,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各项工作,积极促进分布式光伏接入和并网,有效满足电网对消纳新能源快速增长需求。要推动实现“以旧换新”,促进设备产品更新与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的新机制。

优化科技金融生态,加快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要加强与发达地区优秀科研团队开展交流,围绕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加强与先进地区“灯塔型”企业合作,助力头部企业当好“链主”,大力支持企业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不断完善支持新能源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和标准,为新能源领域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建立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天使投资等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快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

用好绿色金融工具,助力绿色发展取得突破。要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基础之上,支持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更多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要推动绿色金融领域耐心资本的发展,规范和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融资等相关金融服务。要依托自贸试验区和西安“双中心”,推进跨境融资便利化,实施差异化跨境投融资准入制度,吸引境外机构在陕发行绿色债券。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强化高水平保护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推动陕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助力陕西打好绿色发展牌、走好生态文明路。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