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副刊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9日
紫柏山上访张良

(题图选自摄图网)

柳笛

紫柏山,位于秦岭南麓,留坝县境内。

紫柏山宛如游龙,与群峰呼应,逶迤连绵,万木竞秀,蓊郁葱茏。更有紫柏凌风,郁郁葱葱。古木紫柏之盛,便为山名。山间青砖灰瓦一院落,名曰留侯祠,亦称张良庙。庙因人而出名,山因庙而灵动,故而成就了灵秀深邃的峰峰壑壑。

张良庙始建于东汉之末。张良第十世孙张鲁为尊崇先祖超群拔俗之德,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

庙前,青砖山门,古朴雄健,庙门右侧竖一石碑,上刻“紫柏山汉张良留侯辟谷处”,正中券门额楣上镌刻砖匾“汉张留侯祠”朱红大字,雄浑沧桑。大门两侧刻有对联:“博浪一声震天地,圯桥三进升云霞。”对联虽短,却涵盖了张良前半生。

张良,号称姬公子,祖父与父亲相继为韩国相国。秦灭韩国时,张良还是青年,目睹血腥,切齿痛恨,决心报仇。秦始皇东游,宫车行至博浪沙(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境内)时,张良令力士抛出铁锤,可惜误中副车,秦始皇安然无恙。秦始皇大怒,通缉天下捉凶。姬公子逃亡下邳,隐姓匿名为张良。一日,张良在圯桥遇黄石公。老人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吩咐张良去拾,并唤他跪地穿鞋,张良照做,获得老人青睐,约五日后凌晨桥上再见。张良两次迟于老人,直到第三次夜未半再上圯桥,黄石公授他《太公兵法》一部,张良昼夜研读,受益匪浅。他在磨炼中成长,在成长中等待,最终辅佐刘邦成就大业。

入得山门,踏上进履桥。桥下流水潺潺,眼前青山楼阁,身边山风习习,仿佛过桥便是神仙洞天。走木桥,过保安观,入二门,内侧分列钟、鼓二楼。入大殿庭院,整座院落飞檐灰瓦,雕梁画栋,苔藓铺石,翠竹摇风。拜殿前,冯玉祥题写的石刻引人注目:“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此联概括了张良的后半生,与庙门对联相呼应。

拜殿后的大殿气势轩昂,巍峨壮观,琉璃瓦顶,八角飞檐。殿上悬挂巨大横匾,上书“相国神仙”四个大字。殿内供张良金身塑像,端庄肃穆,道骨仙风,超逸绝尘,虚怀若谷。凝望着塑像,当年张良功成身退之景象不由浮现于眼前——

大汉立朝,论功行赏,刘邦封赏张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却谢绝了,只要了“留”(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境内)这个小地方,为留侯。而“留”,恰是张良与刘邦相遇之地。

在汉初百废待兴之际,张良本应大显神通,可他却作出了另一个选择。《史记》载,自随刘邦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当萧何、曹参、陈平等人都在为新王朝殚精竭虑时,张良则闭门不出,辟谷不食一年有余。这期间,张良不止一次奏请刘邦:“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足见张良远离朝政、隐遁山林的想法并非一朝一夕。张良深知,与其留在朝廷整日担惊受怕,不如在紫柏山中修道养身。

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诛灭三族,萧何治罪下狱,苟且活命,只有张良得以善终。由此可见张良的通透。

退出大殿,抬头望去,两侧分列三清殿、三官殿等配殿,均雕梁画栋,古韵悠悠。大殿右侧是南花园,园内有水池,池中立六角辟谷亭,靠北为五云楼。大殿左侧是北花园,园内有六角亭,名曰“拜石亭”,亭内立《怀山歌》石碑。我踽踽于石碑前,石碑怅然肃立,顽强而固执,浑然构成张力,与殿阙珠联璧合。拜石亭阶下竖一碑,高两米余,上刻“英雄神仙”四字,笔力遒劲舒和,神采清健无俗,颇有厚朴清远之风,深得游人喜爱,扶碑拍照者众。

登顶中峰,有亭名为“授书楼”。亭为石亭,立于山巅,简洁古朴,高邈雅致。登亭远眺,峰峦逶迤,林海苍苍。俯瞰留侯祠,祠前祠后,二水夹流,曲折蜿蜒,绕山穿林,成环抱之势。河水浅吟低唱,幽谷鸟语悦耳,身边云雾缭绕,如入“至乐无乐,至誉无誉”之境,顿生心游八荒、飘飘欲仙之感。

张良深谙黄老之道,虽立不世功不以功者尊,功高盖世而拒封三万户,位极人臣却又乐道遗荣。

闲暇时,你不妨到紫柏山中走走,吸纳点天地之气,品品先贤的节操气度,说不准也如当头棒喝,自此醒悟。

阳光西斜,下山欲归,再望古祠,心为所动,崇敬之情满溢于胸。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