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政治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9日
三原县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强化乡村人才支撑——
“新农人”何以兴农

任金玉在大棚里采摘成熟的西红柿。 本报记者 刘居星摄

本报记者 刘居星 母家亮 通讯员 田怡心

眼下正是玉米拔节的关键期。7月25日,三原县新兴镇丰王村的一处玉米地里,绿油油的玉米苗已经蹿到半米多高。

去年,三原县陵前镇曹师村职业农民刘江到丰王村流转了60亩地试种玉米。今年夏初,外出考察后,他立即对玉米地进行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改造。“滴灌技术可以增强作物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还能将肥料直接送到作物根系,提高肥料利用率。”刘江告诉记者,“改造后,每亩地产量能增加100公斤,人工等综合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在三原县,像刘江一样经过国家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有2470余名。他们已经成为当地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示范引领者,领办、参与管理230余个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人均年收入超过16万元。

“作为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3个试点县之一,三原县的农民教育培训一直走在全省第一方阵,为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提供了经验。”陕西省现代农业培训中心培训科科长张爱华说。今年5月,三原县两所农民田间学校入选第一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

组建田间学校,培育更多“新农人”

“天新108亩产2万斤、20亩地新增产值16万元,是今年试种的3个新品种里的‘头等生’。等田间学校开课了,我要好好给大家讲讲。”7月22日,承担着三原县县级科技项目的任金玉,正忙着总结新品种的科研数据。

听起来,任金玉好像一个高校或者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实际上,他是鲁桥镇峪口村一名地道的农民。

从小,任金玉就跟着父辈下地种田。作为“老把式”的他笃信“人勤地不懒”,肯下苦收成就不差,但在农广校经过一次系统学习后发现,种田的“名堂”还真不少。

培训结束后,任金玉一口气投入3万元,把原来的土棚改建成12米宽、3.8米高的拱棚,并引进新品种。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每株西红柿苗能结7层果子,而且个大、颜色好,尝一口,沙甜!

第一年,任金玉的6亩西红柿就卖了近10万元;第二年,12万元;第三年,15万元……

原本质疑任金玉“瞎折腾”的村民纷纷前来学习“取经”。任金玉也毫不吝啬:“政府免费培养咱,就是给大家做示范。”他把村民纳入蔬菜合作社,带领大家抱团发展。

依托任金玉的合作社,三原县建起鲁桥镇清麓蔬菜农民田间学校,与农广校合作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562人。这些农民的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每年,任金玉都要带着大家出去转转,看市场行情、学先进经验。合作社也专门留出几个大棚,进行新技术和新品种试验。

“我们新农人手掌是粗糙的,脑袋是充实的,口袋是鼓鼓的。”任金玉颇为自豪。

在三原,农民田间学校已成为农业产教结合的主阵地、农民培育的加油站、科技成果的转化器。

近年来,三原县以“各镇(街道)有1个田间学校、1个产业示范基地、1名领军人才、1支技术队伍,每村储备高素质农民人才30人”为目标,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

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原县分类组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农民田间学校。各田间学校在县农广校指导下,围绕蔬菜、果业、电商、物流等不同领域开展自主培训,每年培训7500余人次。

懂市场、会经营,农产品“身价”上涨

试种玉米只是刘江作为职业农民的积极探索,此前,他的主业是苹果的仓储与销售。就在今年夏玉米播种前,刘江还与越南一家水果商谈成了25万公斤苹果出口的合作意向。

三原县并不是苹果优生区,但三原苹果却有着稳定的市场价格和销售渠道,并在这两年频频走出国门。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田间学校的农民培训。

几年前,刘江就观察到,村民存储在冷库里的苹果品质参差不齐。每到苹果销售季,由于果农不了解市场,中介还会轮番刻意压价。

“果农‘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很难形成品牌和规模。”在农广校进行系统学习后,刘江认为,有必要在果农中开展职业化培训。于是,依托刘江公司的仓储、电商业务,一所专门围绕苹果产业发展的田间学校在陵前镇诞生。

立足市、县两级农广校的人才库和课程设置,三原县推行“农广校+田间学校+实训基地”管理体系,遴选师资71人,组建特色产业专业技术服务团队5个,按照“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思路,开展技术培训、实践指导、协助促销等服务。

“除了在校学习培训,我们实行全程跟踪指导,通过专业技术服务团和志愿者对学员开展线上线下回访,精细把关农业生产、包装销售各个环节,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刘江说。

短短几年间,当地苹果质、量齐升。更重要的是,果农学会了多渠道关注市场信息,商品意识不断增强,想轮番压价的苹果中介没了市场。

现在,陵前镇池阳绿农农民田间学校既是专业知识的培训地,也是果业市场行情的信息交换地。该校每年组织2000余人次开展农业种植、加工、包装、直播销售等培训,带动周边农民农产品收益增长10%以上。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农民生活更富裕

今年5月,来遵周父子带着合作社社员在短短5天内,用无人机完成了乾县6.5万亩小麦的飞防喷洒农药作业,收入15万元。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来遵周的鑫锐农机专业合作社院子里贴着这样一句醒目的标语。来遵周深耕农机行业多年,他的合作社一直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托管和农业机械服务。因此,当他在新疆接触到无人机飞防作业后,便果断斥巨资多次购入无人机。

“依靠人工打药,一个人一天最多能作业20亩农田,而无人机一天作业200多亩农田不是问题。”来遵周告诉记者,无人机作业效率高、管护效果好,亩均成本也低。

来遵周的儿子来锐大学毕业后也返回了家乡。他考取了大疆无人机培训师,在依托鑫锐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农民田间学校,两年免费培训学员200多人。2021年起,来遵周父子带领学员,每年在省内外进行无人机作业上百万亩,年收入约400万元。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不仅农业管理更加高效,还让农民少吃苦头、更有赚头。

在三原县渠岸镇大村王村的一处蔬果智能温室大棚外,村民姬光辉悠闲地品着茶。打开手机,苗情、墒情一目了然,动动手指就能控制温度、湿度、水肥等情况。

“蔬菜不出地头就有收购商排队等待采摘装车,银行、快递、客商主动进村谈业务。乳瓜价好的时候,一天卖1万多元。”姬光辉说。

随着各地高素质农民的加快培育,越来越多新知识武装、新技术加持、新理念赋能的新农人,带动农业生产“一路生花”,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希望。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