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南楠
江河奔流不息,江岸黄了又绿。一江清水,能量能有多大?
亿万居民的饮水之源、吸引无数游客的人间胜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幸福水”、激活百业兴旺的“一池春水”……汉江这“一江清水”,可谓是“绿”意十足、“绿”能澎湃。
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供水量占总调水量的70%。也就是说,受水地群众喝的10杯水中,有7杯来自陕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通水10年来,累计调水645亿立方米,为沿线200多个县(市、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有效缓解了京津冀豫四省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直接受益群众超过1.08亿人。一湾碧水润万家,一条河流促发展。我们要用好汉江这“一江清水”,激活百业兴旺的“一池春水”,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用好“一江清水”,绘就生态“新画卷”。从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压实责任链条,到探索推进公益岗位护河员制度,实现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有人管,再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安康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可以看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生态环境更好了。更大力度做好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我们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
用好“一江清水”,奏响生态旅游“新乐章”。绿水青山独具韵味,拥有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远道而来的游客自然而然就变成了“回头客”。随着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都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宝库。依法依规合理用好这些资源,着力形成江与村、人与景错落有致的美丽乡村,打造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户外运动、生态康养等富民产业,不仅能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也擦亮了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
用好“一江清水”,激活百业兴旺的“一池春水”。富硒水、富硒茶……汉江两岸,“水经济”正应势而生。继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现形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美丽生态”转变为“美丽经济”,我们定能更好抓住机遇,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