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镇馆之宝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8日
三彩院落模型
从一座院落,看唐人的生活起居

三彩院落模型。

7月24日,游客在观赏三彩院落模型。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陈志涛摄

扫描二维码了解三彩院落模型

三彩院落模型

姓名:三彩院落模型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唐代

出土地:西安市长安县灵沼乡

年龄:近1300岁

户籍登记时间:1995年

现住址:西安博物院

本报记者 陈志涛 实习生 全万谕星

雄伟的宫殿建筑,往往被视为唐代国力雄厚的有力证明。除此之外,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唐长安城还有布局严谨的里坊,以及构造精巧的园林、舒适安逸的宅院。

但如今,人们只能从古籍文献或文物中一瞥这些建筑的风华,了解唐人对于建筑艺术的审美追求。

唐代的典型住宅建筑是怎样的布局?身处其中的古人,在这样的院落中怎样生活起居?唐人对于理想的居住环境,又有哪些期盼?带着这些问题,7月24日,记者走近西安博物院收藏的三彩院落模型,聆听有关唐代民居的故事。

壹 模型里的唐人起居空间

1995年,考古人员在西安市长安县灵沼乡(今长安区灵沼街道)发现了一座唐墓,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三彩院落模型。通观整座三彩院落模型,所有屋顶均施绿釉,房屋其余部位则施白色护胎釉。釉面历经千年岁月,仍光亮如新。

“这套三彩院落模型是一座长方形两进院落,由8座房屋模型组成。院落内,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门厅、厅堂、后室等建筑,东西两侧各有3间厢房,中间的厢房较为高大,两侧的略小。”7月24日,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广部教育专员冯梦介绍。

此外,庭院内还有3件侍从俑、12件动物俑。侍从俑头戴幞头帽,身穿圆领长袍,腰系带,拱手站立。动物俑有鸡、鸭、狗、骆驼等形象。“鸭子”或站或卧,或前视或回首;“狗”作蹲卧状,侧首远视;“鸡”伸颈站立,为打鸣状;“骆驼”在院内俯首进食。它们动作不一,姿态各异,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整套模型的规格不大,最大的一间房屋高度只有17.5厘米。模型以墓主人的生前居所为原型制作,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缩小,再现了古人的生活起居环境。“通过这套三彩院落模型,我们能直观地了解到唐代住宅建筑的特点。”冯梦说。

从具体的建筑样式来看,这座院落的门厅两侧有山墙;大厢房设有山墙和后墙,门前有两根明柱;后室门前有4根明柱,形成了面阔3间的房屋布局。厅堂和其余4间厢房,均有山墙和后墙,房顶上还有瓦与脊。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门厅、后室、大厢房,还是厅堂和其余厢房,所有房屋的屋顶均采用了悬山顶样式。“古人对建筑有一套严格的等级观念,即便是富裕家庭,也不能在盖房这件事上任性。因此,根据悬山顶样式,再结合院落8座房屋的建造规模,专家推测,三彩院落模型可能是唐代普通官员或富商住宅的象征。”冯梦说,结合三彩院落模型的后室面阔3间、东西两侧各3间厢房等布局,可以进一步印证这一判断。

依据唐代的典章制度可知,带有此类房屋布局的宅院在唐代较为盛行。例如,单侧3间厢房的布局,不仅广泛用于低品位官员和平民的堂舍,而且也普遍用于王府和高等级宅院的门屋以及厨房、库房。

贰 院落里的建筑规划理念

三彩院落模型属于陶制建筑明器的一种。在墓葬中放置陶制建筑明器的做法由来已久,两汉时期最为盛行。到了唐代,陶制建筑明器仍被广泛使用。然而,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三彩院落模型并不多见,仅在西安、铜川、山西长治等地的唐代墓葬中出土过寥寥数件,且均为仿木构建筑模型。

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是一种古老的建筑体系,唐代又是木构建筑发展的高峰之一。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木结构不易保存的缺点,这些传统建筑大多没有保存下来。因此,今天人们若想了解唐代的住宅样式,得借助历史文献的文字记录或碑刻内容的解析,或者参考敦煌壁画及其他绘画作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彩院落模型为我们直观地了解唐人的起居空间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冯梦说。

在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中,平面布局方面有一条简明的原则,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又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组群。庭院和组群的布局,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而且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因此,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在主要建筑的对面或侧面,再建一些次要建筑,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

目前考古发现的几件三彩院落模型均为典型的唐代庭院布局。虽然院落的单体建筑数量有多寡之分,制作精良程度也有细微差别,但总体来说,院子的基本格局大致相同,呈现出“中轴线对称布局”的特点。

在这些模型中,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侧立两旁,左右对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封闭式建筑群,成为唐代庭院布局的典型代表,是当时住宅流行样式的缩影。以灵沼乡唐墓的三彩院落模型为例,其围绕中轴线形成了前堂后室、左右厢房的布局。

从目前出土的几件三彩院落模型来看,部分更为高级的唐代庭院还在此建筑布局的基础上,配备了方亭、水井、马厩、箭靶等附属设施、器具,甚至建造了假山、水池等景观,反映了唐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理想家园的想象和追求。

叁 文物里的唐代社会风尚

在研究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无论是灵沼乡唐墓,还是中堡村唐墓出土的三彩院落模型,相关的研究资料很少。那么,其年代归属该如何判定?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这几套三彩院落模型,在房屋外观、胎色、三彩釉色等方面的特征都高度相似,说明其年代大体接近。而且,它们的随葬陶俑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唐代开元年间的鲜于庭诲墓的随葬陶俑十分相似。考古专家据此判断,目前发现的三彩院落模型基本都可以确定为盛唐时期的产物。

有趣的是,这几套三彩院落模型不但年代归属接近,产地也有可能是同一处。

在唐代,能够烧制三彩器的地方并不罕见,就唐长安城附近而言,主要有醴泉坊三彩窑、铜川黄堡窑等。但考虑到只有黄堡窑出土过类似的文物标本,因此,这几组胎质、釉色高度一致的三彩院落模型很有可能都产自黄堡窑。

将多组三彩院落模型进行对比后,结合其半敞开或完全敞开的房屋结构、内部陈设,考古专家还发现,三彩院落模型也许并非是唐代工匠对现实庭院的直接照搬,而是依据相关设计图纸进行二次加工的产物。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题洛中第宅》中写道:“试问池台主,多为将相官。终身不曾到,唯展宅图看。”“宅图”,即房屋施工所用的图纸。从这首诗可知,部分唐代高等级官员在营造宅院之前,会让人绘制施工图纸,详细了解整个院落的布局以及每个房间的作用,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这些宅院建成后,往往会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正是在这种社会风尚的引领下,民间可能出现了临摹、售卖宅院图样的生意,且在建筑明器中有所应用。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近者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眩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扇慕,破产倾资,风俗流行,遂下兼士庶。”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厚葬之风盛行。为此,唐代专门设立了按照官阶等级分发明器的政府机构,不同等级的官员除按照官阶定额领取外,还可以从社会上大量购买明器。

考古专家推测,在盛唐时期,黄堡窑的工匠有可能参考了相关的“宅图”,并根据不同客人的个性化需求,制作了规格不一的三彩院落模型。

“今天,我们对唐代宫廷建筑的了解相对比较充分,但对于唐代住宅的认识还相对较少。这些模型,成为我们了解唐代民居建筑艺术的重要窗口。”冯梦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