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副刊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7日
陕西文艺:人民之路越走越广阔

杜睿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艺的人民性,既是历史的经验总结,又是时代的深邃命题。陕西文艺在人民性的精神内核下,既有传统诗书礼乐的厚重与博大,又有通俗与大众化;既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鼓与呼,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融入新科技、彰显新活力。因此,陕西文艺在不断“破圈”中发展,在多元融合中并进。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诞生于三秦大地的诗经乐府传诵千古,汉赋唐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延安时期,陕北黄土高原特有的粗犷和豪迈的文化特质,赋予了陕西文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强烈的通俗文化色彩,从而有了从“亭子间”到“土窑洞”的人民文艺。陕北民歌、说书、秧歌剧、秦腔等陕西民间曲艺皆成为陕西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民间资源。李有源的陕北信天游《东方红》、韩起祥的陕北说书《刘巧团圆》、贺敬之等集体创作的秧歌剧《白毛女》、马健翎的秦腔现代戏《查路条》等都取自陕西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带有浓郁陕北方言特色的柳青的小说《种谷记》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极大地推动了陕西文艺人民性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艺新形态。陕西文艺的人民性取之于民间,又还之于民间,既有接地气的通俗底蕴,又有与大众共鸣的时代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文艺继承“红色延安”的文学传统,紧贴人民大众,高度重视作家的生活体验。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回顾峥嵘革命岁月中汲取创作灵感。陕西文艺在长期扎根基层、融入群众的土壤中成长起来。

为了写出一部真实反映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史诗性作品,柳青毅然放弃优渥的生活到皇甫村,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扎根皇甫村14年。他吃农民的饭,干农民的活,与小说主人公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共同生活。柳青几乎用小说“直播”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中国农村发生的新变化,以宏阔的总体性诗学关注“农业合作化”。柳青不是在“体验生活”,而是在生活之中。

杜鹏程长期奋斗在宝成铁路的修建工地上,创作出《在和平的日子里》;王汶石多次深入渭南农村,创作出《风雪之夜》等作品;李若冰情系大西北,五进柴达木盆地,创作出《柴达木手记》;魏钢焰与铁人王进喜同吃同住,创作出《绿叶赞》。这些作品都是深扎时代沃土的杰作。这些作家用实际行动做到了“作家与生活不隔,人物才与读者不隔”。他们的作品开启了陕西文艺现实主义的光辉道路。第一代陕西文艺家书写着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为文艺陕军奠定了坚实而广阔的人民之路。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陕西文学没有赶文学风潮,而是依照现实主义规律,写脚下的土地。路遥拥有浓烈的乡土情结,对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进行持久的关注,对乡土文化进行不竭的探索。彼时,文学接受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借助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介,一改文学阅读的单一,推动了陕西文学的大众化发展。大众作为接受主体开始参与到文学评判之中,成为陕西文艺人民性的新呈现方式。

路遥小说《人生》刚问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及时制作了广播剧,并由著名电影演员孙道临担纲解说,先声夺人。1984年,《人生》被拍成电影放映后,在全国引起一波又一波的“《人生》热”“高加林热”“路遥热”。“高加林”这个文学上立得住的人物,从一个小说人物转变为20世纪80年代的典型符号。《人生》对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城乡结构的深度文学呈现,迅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并获得共鸣。《平凡的世界》先后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3次,电台、出版社和作者收到听众和读者来信近万封。《平凡的世界》对人生、青年、奋斗等问题的思考,始终吸引着中国读者的关注。深切的人文关怀与理想主义,使路遥的小说具备强烈的精神引领力与感召力。文学与视听媒介的融合,使陕西文学作品获得更广泛的受众,极大地拓宽了陕西文学的人民之路,陕西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催化了人民对陕西作家的接受。

1993年的“陕军东征”引领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潮流。陈忠实的《白鹿原》、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贾平凹的《废都》、程海的《热爱命运》、京夫的《八里情仇》,书写了陕北、关中、陕南人民在时代巨变下的生活。陕西文学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回望传统,在时代转型期书写现实,根植土地、立足人民。

进入新时代,陕西文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读者和传统的文艺形式。随着科技发展、圈层打破和融媒体的全力出击,陕西文艺的边界、形态、呈现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和融合。文学陕军、影视陕军、陕西话剧、长安画派等互相借力,不断融合、推陈出新。陈彦的小说《装台》以“装台人”的视角书写西安百姓的奋斗和生活。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后,获得民众的热议,让民众在了解陕西戏曲秦腔的同时,也了解了台前幕后的戏曲人。《主角》书写一代秦腔名伶的戏曲人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了秦腔、走近秦腔;影视剧《白鹿原》的推出再掀高潮,带动了白鹿原的文化旅游;贾平凹的西京城市书写,让读者通过文学了解西安文化,让作品里的西安被广大读者接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陈彦的《主角》等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被搬上话剧舞台,既彰显“陕味儿”,又叫好叫座,带动了文学经典的再次热销。

传统文化同样在与新科技、新媒介、新形式的结合中焕发勃勃生机。华阴老腔融入现代摇滚乐,让观众看到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融合后呈现的新亮点,激发了戏曲新活力;秦腔剧社易俗社面对新时代变化的审美风尚、新的观演关系“破圈”破界,打造易俗社文化街区,开辟“戏曲+”新路径。传统戏曲通过多场景、多样态、多风格的演出形式,融入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让更多人了解秦腔、喜爱秦腔、传播秦腔。在不断探索文艺新元素的过程中,陕西文艺书写现实生活、坚守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实现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交融,既守住根本又有所创新。陕西文艺的人民之路越走越广阔。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