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7日
听立秋之音 品千古流韵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馆藏的玉蝉(翻拍)。

立秋。 魏杰刻

西安半坡博物馆馆藏陶埙。 受访者供图

7月31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馆研学的青少年体验吹埙。

7月28日晚,赵军在吹奏埙曲。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孙亚婷摄

本报记者   孙亚婷   实习生   杨梓禾

8月7日,立秋,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旧唐书·音乐志》有言:“埙,曛也,立秋之音,万物将曛黄也。”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音色古雅深沉、浑润醇厚、幽静深邃,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趣。

埙之声勾勒出立秋的气韵风华,被古人形容为“立秋之音”。

夏暑渐消,埙声悠悠,秋款款而来。

大地远音   连绵不绝

“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这句话说的就是埙。埙由陶土烧制而成,充满着人类的原初情感和质朴敦厚。

埙之声,幽远、深邃、沉静、浩漫,如秋之浪漫,似时光般悠远。

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祖先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埙的雏形诞生。

1954年至1957年,考古人员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两枚陶埙。这两枚陶埙用细泥捏制而成,均有吹孔,但一枚有按音孔,一枚没有。据测定,用全开、全闭两种按孔法变换角度吹奏有按音孔的陶埙,可以吹出4个不同频率的乐音,音色圆润透明。

临潼姜寨、铜川李家沟、高陵杨官寨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均有陶埙出土。

可以想象,数千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已经懂得制造和使用吹奏乐器,也普遍有了相对音高的概念。伴随着歌声和埙乐翩翩起舞,他们为庆祝丰收、欢庆胜利而歌,为祭祀祖先、祈祷神灵而舞,为歌颂首领、崇拜图腾而乐。

陶埙的形制经历了从约7000年前的无按音孔到约6000年前的一音孔,从约5000年前的两音孔到约4000年前的三音孔,再从3000多年前商朝晚期的五音孔到2000多年前的六音孔的演变过程,基本概括了中华民族祖先对音阶认识方面的历史进程,更进一步展示出他们在实践中对音乐审美追求的进步。

7000多年的沧桑巨变中,埙虽然几度式微,但依然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光彩。凭借独特的制作材料、音色效果等,埙的演奏既能表达高山流水的壮阔,又能表达林间小溪的潺潺。

进入20世纪,曹正、陈重、赵良山等一批专家勇于创新,从科学发声、改良制作、埙乐创作、传承发展等方面对埙进行了改良或研究。改制后的埙音量增大、音域扩展,既保留了传统乐器的音色、演奏方法,又解决了音域、转调的问题。经标准化认证,埙按十二平均律定调。由此,组建埙乐团成为现实,这一古老乐器从民间走向专业音乐院校,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土声质厚   居中不偏

7月31日一早,来自内蒙古巴彦淖尔的青少年研学旅行团来到西安半坡博物馆研学。讲解员李莹介绍,西安半坡博物馆开辟的“陶醉六千年”研学线路围绕“埙乐”主题,将半坡典型文物陶埙与非遗陶埙制作技艺、非遗陶埙演奏技艺相互渗透融合,已接待青少年近20万人次,前不久还获评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线路”。

参观完博物馆,66名学生跟随老师来到史前工场体验陶埙吹奏和制作。学生们兴致盎然,认真聆听讲解后纷纷拿起陶埙尝试吹奏,体味老师所说的“立秋之音”。

“立秋是秋季之始,蝉鸣白露,层林尽染。秋既有丰收的喜悦,亦有萧瑟的落寞,而埙的音色刚柔适度,清浊分明,声音独特而不张扬,体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是立秋之音。”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三虎说。

唐代的郑希稷在《埙赋》一文中对埙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述:“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僭,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埙之声意味深厚、矜持典雅,其自然和谐的乐音,蕴含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旨趣。

埙音是中和之音,守中庸之道。古代,琴、瑟、笙、磬、埙这5种乐器按五行匹配,南属火,对应琴;北属水,对应瑟;东属木,对应笙;西属金,对应磬;中属土,对应埙。埙主要起着和合五音的作用,重要性不可替代。当五音起伏不定的时候,埙就来定调。

遗憾的是,关于埙的专业著作少之又少,目前仅见的唯一的正式刊印的埙谱专集是清代吴浔源的《棠湖埙谱》。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优美的埙独奏曲问世,更多的人通过这些曲目领略到埙“其声悠远、其性静默”的独特魅力。

“风来竹面,雁过长空,《风竹》委婉细腻,亲切感人又荡气回肠;秋景萧瑟,古渡前淼淼渭水,《古渡秋》诉尽离情别意;白鹤远去,暗香幽来,《如莲》旋律凝练简括……”刘三虎向记者介绍了一些他所熟知的经典埙乐作品。

刘三虎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与规范化的器乐吹奏训练下,逐步掌握了埙、笛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艺。近年来,刘三虎、阴梦菲等青年人才活跃在埙乐艺术传播传承的一线,通过各种方式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埏土制埙   传承经典

7月28日晚,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人流熙攘。忽然,一阵清越悠远的乐声从一个名为“清羽陶埙”的摊位传出。店主赵军正拿着一个十孔演奏埙吹奏《女儿情》。游客或驻足倾听,或拿出手机拍摄。曲毕,来西安旅游的山东游客直接购买了一个八孔入门埙。

“每个周末,我都会到这边开直播教人吹埙。埙声引来了很多感兴趣的顾客,一些外国游客见到陶埙后爱不释手,还会问我陶埙是如何烧制的。”赵军说。

赵军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手工制作技艺的市级传承人。他制作的陶埙集实用和观赏为一体,是收藏和馈赠亲友的特色礼品。

20多年前,赵军在半坡博物馆陶坊跟随师傅学习陶埙制作技艺。几年后,他顺利出师,娴熟地掌握了陶埙的拉坯、雕刻、烧制等工艺,并在传承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了陶埙制作的成功率,使陶埙的音域更广、音色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赵军介绍,一个陶埙的完成要经过选土、洗泥、揉泥、拉坯、压光、阴干、修胎、开孔、调音、烧制、雕刻等工序。

“在我看来,埙之所以被认为是立秋之音,还在于立秋之后气候适宜,是一年中制埙的绝佳时间。”赵军解释,“进入8月,天气慢慢凉爽,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温度和湿度适合陶土阴干,也方便雕刻图案。”

赵军将花鸟虫草、十二生肖、西安地标等元素的图案刻画在陶埙表面,为埙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增添丰富的审美意趣。在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期间,赵军还雕刻了一组以“秦岭四宝”为创意原型的运动吉祥物图案的陶埙,受到广泛好评。

如今,书院门、回民街、大唐不夜城……走在西安各个旅游景点,总能见到形制各异、图案多样的陶埙。立秋之音,千古流韵,随风飘散,悠扬地传向每一个角落。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