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6日
丁碧霞:只要有观众,就一直唱下去

1944年,丁碧霞出生在咸阳市乾县临平镇。当时,弦板腔在此地广为流行,形成了人人听戏、人人唱戏的风尚。

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丁碧霞在童年时期就对弦板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踏上艺术之路的60多年里,她从未停止对弦板腔的热爱,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一路成长为弦板腔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我从小就爱戏,但家里条件不好,十五六岁才有机会上戏校。”7月1日,在乾县弦板腔剧团,回忆起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丁碧霞记忆犹新。

1957年,乾县率先把弦板腔从皮影“亮子”搬上了大戏舞台,让秦声中的这一特有唱腔唱响西北五省(区)。1961年,乾县人民剧团正式更名为乾县弦板腔剧团,创排了一系列优秀剧目,演出不断,广受欢迎。为了培养更多年轻的弦板腔演员,乾县成立文化艺术学校,面向社会招收学员,丁碧霞正是在这一契机下走上专业学习弦板腔的道路。

“其实,刚报名时老师都在劝我,说我年纪偏大,吃不了练功的苦。我跟老师说我爱唱戏、只想唱戏,求老师一定要收下我。”就这样,丁碧霞写下了求学保证书,得到了3个月试学的机会,正式开始了“没黑没明”的练功生活。

在艺校的那段时光,丁碧霞废寝忘食地苦练基本功。在郝振安、马怀玉、陈文宇等弦板腔老艺人手把手地传授下,她的基本功越来越好。

1962年,丁碧霞被分配到乾县弦板腔剧团实习演出,与弦板腔名家王碧云、刘智民同台表演。前辈们丰富的舞台经验和娴熟的表演技巧让她受益匪浅。1979年,乾县推出献礼戏曲《紫金簪》,丁碧霞担当主演,登上了表演艺术的高峰。《紫金簪》成为她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如今,丁碧霞依旧在改编创排新戏方面不断努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弦板腔表演新秀。她还坚持每年到各地巡回演出,为弦板腔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丁碧霞对弦板腔的“痴”,体现了老一代弦板腔人共同的个性和追求。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乾县弦板腔剧团逐渐发展壮大,弦板腔也越唱越响,不断涌现出优秀的经典作品。如今,剧团坚持送戏下乡,在农村地区举行惠民演出,为年轻人教授弦板腔技艺。

“我们希望有更多人来听弦板腔,有更多年轻人来学习弦板腔。”丁碧霞说,“只有真心热爱,才能把一件事做好,只要有观众来看,我们就会一直唱下去。”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