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深度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5日
大山里, 一位和时间赛跑的摄影女孩

2023年8月25日,商洛彩虹公益中心走进山阳县丰东新区社区,为当地搬迁安置老人拍摄照片(资料照片)。

7月27日,杨鑫(左)为张增社送来照片。 本报记者 郑斐摄

杨鑫在为老人拍照(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郑斐   王佳伟

“姨,你笑一下嘛。”杨鑫笑着对凤会娥老人说。

“你姨不敢笑,怕一笑露出豁牙了。”凤会娥的丈夫张增社打趣道。

7月27日,商洛市商州区板桥镇黄沙岭山顶上,在七星村四组村民张增社家里,商洛彩虹公益中心负责人杨鑫和志愿者王孝竹、李文斌,专门来给老人送照片。两口子手捧洗出来并镶好的照片,抿着嘴直笑。

张增社夫妻均年近七旬,儿女都在外头。两口子在家里务农,种豆子、玉米、谷子等,由于住在山上,常年难得下山一次。杨鑫前不久来给他们免费拍照,今天专门来送照片。

2017年,杨鑫发起了一项专为农村留守老人免费拍照的“老有所忆”公益项目。7年来,杨鑫团队已给山里留守老人免费拍照4000多张。今年6月,杨鑫获得“陕西好人”称号。

“有时候感觉我们就像是和时间在赛跑,争取给更多大山里的留守老人留下最美的笑脸。”杨鑫说。

■ 始于一位老人的“终生遗憾”

“几年前遇到的一件事深深刺痛了我,坚定了我给山里留守老人免费拍照的想法。”杨鑫说,当时她在山里做公益,遇到一户人家有老人去世。因为没有遗照,老人的家属只得用一张白纸写下老人的名字贴在纸板上代替照片。这是当地习俗中最简陋又最无奈的做法。

杨鑫是商洛当地一家报社的摄影记者,经常深入商洛的大山里。她发现,由于远离市镇,很多山里的留守老人除了身份证照片外,基本没拍过其他照片。有些老人去世后,家人甚至找不到一张合适的照片做遗照,以致留下终生遗憾。

于是,杨鑫便利用采访或是做公益去山里的机会,为一些出门不便的留守老人拍张照片,回去后洗出来,找机会送给他们。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所做的也只能是尽我所能。看着那些和我爷爷奶奶年纪差不多的老人,我深感力不从心。”杨鑫说。

2017年,机会终于来了。当时中国福利彩票公益金计划扶持一批社会组织,杨鑫所在的彩虹公益经过申请,被列入扶助名单。于是,杨鑫团队进行了第一次“老有所忆”拍摄活动。

当年11月,在商州区夜村镇夜村村,杨鑫和她的志愿者团队共8人,开展了“老有所忆”为老人拍摄照片活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杨鑫说:“刚开始,老人还不相信会免费拍照并冲洗好再送去,觉得是骗局。后来,大家相信了我们,有现场拍完喊邻居来的,有用板车推老人来的,有骑摩托车带老人来的……从早上9点一直拍到下午2点多,我们都没顾得上吃饭。”

当天的第一场活动,老人积极参与的场景让杨鑫和志愿者们至今难忘,也成为支撑他们日后坚持的动力。

“对我们来说,只是多跑一点路、多说点话、多受点累的事。”杨鑫说,“可对这些老人而言,有可能就是不留遗憾了。”

■ “这是我这辈子最好的一张照片”

“专门给老人拍遗照,他们不忌讳吗?”

杨鑫笑称还真没有,反倒是老人豁达的生死观感染了自己。

“对这些山里的留守老人来说,比起死亡,他们更怕被人忘记。”杨鑫说,“在我们这里,人的后事是一件可以摆到桌面上讨论的大事。老人会提前给自己做好后事所需的各种准备,但唯独照片往往被忽略。”

“其实,刚开始我们心里也是惴惴不安的。”杨鑫说,第一次做这件事时,当时有4家公益机构联合到村里去表演节目、做培训,只有我们是去给老人拍遗照的。本来我们担心场面冷清,结果出乎意料。听说我们是来拍遗照的,节目演完后,老人都来排队了,后来其他3家机构的志愿者也来给我们做帮手。

杨鑫还记得一位老人的话:“人总有一天会走,走了总要留下一张照片。”

老人甚至想过留个什么样的照片。“穿干干净净的衣服,坐着,大半身照,把手露出来。”他说,“一定得是健康美好的状态。”

拍摄活动一般是在村里的小广场上进行。尽管是拍遗照,但氛围一点都不压抑,往往等杨鑫带着团队赶过去,看到的是一群有说有笑的老人。平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伙计、老姐妹们,聚在一起还会互相调侃:“你个老家伙,今天也来了啊。”

可是等到开始拍摄,镜头对着自己的时候,老人总是紧张,神态僵硬,小动作也多了。这个时候,摄影助理往往会去和老人拉家常:“哎呀,奶奶,您这件衣服真好看!”“爷爷,您这兜里装着什么宝贝,鼓鼓囊囊的?”

老人不会说漂亮话,但朴实的话语总能打动杨鑫和团队的志愿者们。2020年4月,在洛南县四皓街道给老人送照片时,一位老人拉着志愿者赵丹的手,感动地说:“娃呀,你们拍照片还给我梳辫子,该咋感谢你们啊!”

“这是我这辈子最好的一张照片,将来我走了,留给侄子们还有个念想。”五保户李锁盈说着话,眼泪掉下来。

■ 做一缕微光,去照亮和温暖更多人

刚开始,许多老人也不相信能领免费照片。“你不会到发的时候,问我要相框钱吧?”2019年11月,在杨斜镇开展的一次活动中,一位老人直接问杨鑫。

“我告诉他,给你洗一张照片装在相框里送来,一分钱都不要。”杨鑫当时没带样品,就用手比画着大小,“12英寸的。”

为什么是12英寸的?

杨鑫说:“老人的照片摆在家里,看上去不能太小,也不能太抢眼。特别是在老人出殡时,要便于送葬亲人手捧照片行走。”

经过反复比较,杨鑫团队觉得16英寸的照片有点太笨拙,10英寸的照片又显得太方正了,最后定了更为适宜的12英寸。

为了给老人留下最好看的容貌,杨鑫团队还会在照片上对一些原本的“瑕疵”做微调和完善。比如有的老人做过眼疾手术,眼球摘掉一只,他们会在照片中把它补全;有的老人中风后口眼歪斜,他们会对照片中老人的容貌进行必要的矫正,让老人在照片中呈现出更好的状态。

“我们每次拍完照片后,都会让合作机构发往西安,冲洗银盐照片,而且必须有裱膜。”杨鑫说,“这样的照片能够长久保存、不易褪色,但也大大增加了成本。”

山区需要这种照片的老人不少,筹款成了他们做公益最大的问题。杨鑫团队想了很多办法,从自己最擅长的、最简单的事情去做。

志愿者晚上去路边摆摊,拿着展板,呼吁捐款。他们送绿萝、长寿花,募捐做线下拍照活动的钱。他们只有一个想法,只要有机会给老人们拍下去,就一定要坚持。

“每次和老人在一起,都有一种治愈感。”杨鑫说,“每个人的成就感都来自被需要,这件事情让我体会到了自己和老人互相需要、互相治愈。”

杨鑫团队给老人拍一次照,至少要去村里三趟,第一次是去摸底对接,实地走访,第二次是去拍照,第三次去送照片。他们送照片的时候,会把照片挂起来做展览,等老人到了,再逐一送给每个人。

去的次数多了,老人都认识了他们。在拍完照片准备走的时候,很多老人拉着他们的手说:“走,到我家去坐。”“你们还没吃饭,我给你们做。”还有的老人拉着他们的手说:“留个电话,樱桃熟了我给你们打电话,来吃。”

从2018年底至今,杨鑫带领团队给10多个村子的老人拍遗照。老人年逾60岁就可以免费拍照,服务过的老人中年龄最大的101岁。其间,因为疫情等原因有过间断,但几年时间总计已为4000多位老人免费拍照。

“能走到今天,我很欣慰。不管将来有多少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杨鑫说,“人很渺小,可以像尘埃一样,随意落在哪里,默默无闻,也可以是一缕光,去照亮别人,给别人带来一点温暖。我愿做一缕微光,照亮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