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七月二十四日,武警陕西总队渭南支队某中队士兵守卫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 本报记者 苗雨蒙摄
本报记者 苗雨蒙 刘枫 通讯员 翟东
7月28日夜,渭南市蒲城县某地。
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引起了武警陕西总队渭南支队某中队执勤士兵艾子涵的警觉。他和战友打开钟房的大门检查,只见一条蛇头部高昂,盘踞在铯原子钟的保护仓上。两人迅速进行了处置。
“守护时间”无小事。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长短波授时台坐落于此,“北京时间”就是钟房里的铯原子钟“计算”出来,再通过院子里的长波和短波天线系统播发出去。从医院到学校,从车站到机场,从浩瀚太空到幽暗深海……小到日常出行,大到航天科技,都与标准时间息息相关。
自1969年10月担负守卫任务以来,在空旷寂静的院落中,一个接一个的武警官兵身着制服屹立在哨位上,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守望着国家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北京时间”
“前段时间,看到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的消息,我非常激动!看着‘北京时间’在以卫星发射、火箭试验为代表的我国航天技术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我觉得我们的守护很有意义。”中队值班班长杨士龙说。
“北京时间”为什么从蒲城发出?因为蒲城地处我国大陆腹地,离中国大地原点仅100公里,发射时间信号便于覆盖全国。
北京时间采用长波和短波发射,战士的执勤哨位就在发射天线下。哨位有影,光阴无形,执勤的中队官兵到底有着怎样的体验?
16年前,在新兵王家杰的想象中,他守护的可能是一座古老的大摆钟,也可能是一台神秘的时光机器。可等第一次走上哨位,他才知道,自己看守的是电脑主机模样的铯原子钟。
从想象到近距离观看,王家杰不免有些失望。然而,一节科普课却很快坚定了他守护“北京时间”的信心。
“守时兵”下连的第一件事,便是在授时部进行科普学习。在这里,王家杰了解到:授时部是1966年建立的,如今的“北京时间”是经过三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神舟发射、卫星升空,都离不开时间……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时候,我刚下连。每当我在电视屏幕上看见运动员争分夺秒拼搏时,便深感自己坚守的意义重大。从那以后,我就下定决心要像热爱自己生命一样热爱‘北京时间’。”王家杰说。
用忠诚守护祖国“脉搏”跳动
7月28日,穿过4座高耸的天线支撑塔后,记者便来到授时部门口。门口墙壁上,有很重的撞击痕迹。
“端午节当天,我们突然听到‘嘭’的一声巨响。原来是一辆黑色轿车径直撞向门口的关卡,随即发生了侧翻……”该中队士兵张玥旺回忆,官兵们迅速赶往现场后当即踹碎车窗玻璃,钻进驾驶室,协力将车内人员抱出,搀扶到安全地带。同时,紧急将车辆拖移到附近的田地。整个处置过程用了不到10分钟时间。
“面对这种突发状况,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保护好‘北京时间’发出不受干扰,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张玥旺说。
中队副队长柳成荫告诉记者,每到重要的时间节点,中队都会对长波授时台、短波授时台、钟房等重点部位的执勤人员提前进行调整,实行双人双哨和干部、党员、骨干带班带哨,逐人逐哨位落实安全责任。
“我们修订完善了执勤、处突方案,确保一有情况能快速出动和处理。”柳成荫说。
“忠诚,就是用生命护卫祖国的‘脉搏’跳动。”这便是渭南支队某中队的工作理念。为确保“北京时间”安全,官兵们永远睁着警惕的眼睛,时刻准备冲锋在前。
地下机房突发火灾,哨兵孙红卫和战友冲进黑烟抢救设备;执勤时发现维修房水管爆裂,中队官兵马林及时排水处理,避免了机房设备被泡坏;上哨期间,发现营区对面天文台天线区内有挖掘机违章作业,哨兵张福田立即赶过去制止,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
55年来,在广袤的关中平原上,一茬又一茬武警官兵默默守卫着祖国的时间,完成了我国历次航天重大任务的时间保障任务,见证了中国时刻与人民幸福。
让“守卫时间”的故事感染更多人
时间的脚步,一刻不停。
守卫“北京时间”的武警陕西总队渭南支队某中队官兵在“北京时间”里生活。他们的青春节律与祖国“脉搏”同频共振,成为“北京时间”的一部分。
新时代新征程,在一代代“守时兵”的默默坚守下,时间的故事也影响着更多人。
文物展陈、展板布置、雕像塑造、多媒体影片……2023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与蒲城县人民政府合作打造的蒲城时间博物馆正式开馆。曾为国家国防试验、空间技术、测绘、地震、交通、通信、气象、地质等行业和部门提供高精度授时服务的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以博物馆的“身份”静静讲述时间的故事。
“时间博物馆保留了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的原有工作机器,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陈手段,打造集科普教育、参观游览、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行教育基地,让更多人了解北京时间发出背后的故事,感悟科学家的精神和武警官兵默默奉献的精神,丰富了‘北京时间从蒲城发出’的内涵。”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车爱霞说。
时间有着无形的力量。如今,累计17万人次到时间博物馆打卡,体验授时对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文明的深刻影响。
“我从小在蒲城长大。沉浸式游览时间博物馆,我们揭开了时间神秘的‘面纱’,读懂了科学家和武警官兵的不易,也希望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做新时代祖国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奋斗者。”前来参观的学生韩卓然说。
守卫“北京时间”,正步走向哨位,青春的节律与祖国“脉搏”同频共振,年轻的士兵歌声响亮动听:“朝霞万丈映晴空,电波无痕诉忠诚……”